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打草惊蛇

【释义】原意为打草时惊动了伏在草地里的蛇。比喻惩罚了这个坏人,同时也警告了另一个有关的人。后来比喻采取秘密行动时,由于不慎而走漏了消息,惊动了对方,让对方有所防备。

【近义;反义】操之过急 因小失大;不动声色 引蛇出洞

这个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南唐时期,有一个叫王鲁的人,担任当涂(地名)县令。他为人贪婪,搜刮钱财,贪赃受贿。比如说,他的下属有谁不对他有所表示,有所孝敬,送礼送物,他就一定会给那个下属的小鞋穿。而只要有人送来财物,他总是来者不拒。他对老百姓更有一种生财之道。别人为官一任,平安一方,而他却是“唯恐不乱,乱可生财。”因为地方作奸犯科的人一多,那么求情免灾的人,自然不会少。而别人要免灾,自然少不了要“蚀财”,他就可以无本万利,财源滚滚了。上行下效,他手下的人,自然也都是各想各的进财之道。

有一次,这个王鲁县令他收到一张揭发、控告他的下属的状纸。他一边看,一边吓得发抖,因为这张状纸,也揭到了他的疼处。他自言自语地说:“你虽打草,我也惊蛇。”这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草,可使得我这个藏在草中的蛇,也感到害怕。成语“打草惊蛇”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