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璀灿

跨文化交流 学者眼中的芬兰式沉默

编译:李婉文

芬兰人以沉默、少语着称,生活在芬兰的外国人较难适应芬兰人的沉默。美国学者贝里(Michael Berry)说,芬兰人应该对民族性的沉默特征感到自豪。

与其他健谈的文化比起来,芬兰式的沉默经常被人们误解。贝里研究发现,美国人以提问和打断的方式表现兴趣,而芬兰人则常常通过倾听来表现。

沉默的多种方式

芬兰人在描述他们自己时,喜欢使用的词汇来自于字典上的直译“害羞”和“沉默”等。然而这些词汇常常带有贬义,例如,在英语中,“害羞”和“沉默”带有不善社交的隐含意义。其实,芬兰人典型的沉默不是自尊心较弱的表现,芬兰人在交流时的沉默是一种尊重,

芬兰人的积极并且主动的沉默对外国人来说不太好理解。在芬兰,积极并且主动沉默的人并不算健谈,而且这样的芬兰人在别人谈话时选择倾听和思考,他们只在轮到他们说话时才开始说与话题相关的问题。芬兰人可以理解这样的沉默,但是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则感到不太自然。

跨文化交流时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不一定理解对话对象的背景和交流方式,可能导致误解。贝里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进行了解释:一个美国人开车载一个芬兰访客去阿巴拉契亚山看秋天的落叶。芬兰人一言不发地坐在车里看着车窗外的风景。突然,美国人将汽车停住,要求这位芬兰人解释他到底为什么一路沉默不言。但是作为一个芬兰人来说,很自然他可以理解访客在欣赏风景,这是典型的芬兰式沉默,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则无法理解。

贝里还注意到芬兰人的沉默可以追溯到工业化时代以前。芬兰的工业化在50年前才开始,在工业化开始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客套式的闲聊(small talk)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生存。

芬兰人在必要时也闲聊,但是他们又认为,芬兰有大量森林,而森林是安静、沉思并且放松的地方。另外在桑拿中,芬兰人也并不海聊。

沉默的益处

来自比较健谈的文化背景的人并不总是欣赏芬兰人的沉默。

芬兰式的沉默是一种与自然、个人和其他人保持和谐的方式。对于芬兰人来说,在主动倾听和谈话之间进行转换非常自然。芬兰人喜欢在对重要的问题发表看法之前进行深度思考。

贝里在研究芬兰人的交流方式后,鼓励芬兰人无需严格遵循外国人的交流模式。他认为,芬兰人应该认识到沉默的多样性,尤其是积极的沉默,但同时芬兰人应该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解释这种沉默。

注:学者贝里(Michael Berry),美国人,旅居芬兰,目前在图尔库大学教授“跨文化交流”课程。贝里研究芬兰的语言文化,并且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那不是我:学习对敏感的文化问题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