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典显 不磨不光的博士研究之路

从台湾恁仔到美国大学教授

人气 649
标签:

【大纪元2013年03月21日讯】“我的博士研究生涯艰难又有趣,如果只是艰难而没有乐趣,那种艰难会令人发疯。”生化学者张典显谈起他博士研究的历程,那段充满压力的训练,打造出他后来获来获得美国Ohio州立大学终身职教授的基础。

目前为台湾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的张典显,他的博士学位是在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攻读,当时他拜生物科学界极有声望的Jeremy Bruenn为指导教授。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犹太裔学者,当他进入Bruenn实验室时,是里面唯一的亚裔学生。

博士研究的魔鬼训练

Bruenn是一个脾气暴燥并且对学生要求很高的学者,他的发怒语录乍听之下与前苹果公司执行长乔布斯(Steve Jobs)有些神似,所以相似的是,实验室里的学生必须有强壮的人格来承受Bruenn暴烈的“连环炮”—夹杂着各种激烈字汇的高分贝开骂,这使实验室里每位女学生都被骂哭过。

当时有另一位博士候选人的基因学研究未通过博士考试,还差1分才能通过;这位博士班学生登门向Bruenn求教,请求他能通过1分,就在这位博士生第2次上门时,遭Bruenn飙骂 “Fucking Asshole”,扔出的论文从该生头上飞过去,然后砰然甩门而出,留下那位学生呆若木鸡。

Bruenn表达感情的方式也非常严厉。有次张典显在实验室做研宄时,穿着布鞋的Bruenn悄无声息地从背后扔了一只巧克力麋鹿,那是他在黄石公园渡假时买的纪念品。Bruenn恶狠狠地问:“这是什么?”张典显回答:“Moose”;老师很不满意这个发音,特别拉长母音大声地重复一遍:“Moooose”,并且说:“你(的英文)没救了,吃下它!否则我把它丢到垃圾桶里。”

Bruenn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如果对学生的研究不满意时,会直接在学生的报告上批“What the Fuck is it?”,很多实验室里的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无法完成研究,因为但张典显说:“老师教导了我一件事:我一定要坚强,否则我无法生存下去。”

在实验里完全没有一丝可以疏忽的微小空间,并且必须对研究每个细节都非常注意,否则被骂得很惨绝对少不了;但这些要求成为趋策张典显精进的动力,最后他终于赢得了老师对他的尊敬,有次当另一个学生的报告被老师打回时,老师叫那些学生来看张典显怎么写研究报告。

因为是实验室中唯一的亚裔学生,张典显往来的都为美国同学,也因此参加暸解了美国的生活与文化。

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取得博士学位后,张典显到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是生化学大师John Abelson。历经Bruenn的魔鬼训练,张典显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时预期再看到第2个“恶魔”,但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满面笑容、像圣诞老公公一般的Abelson,这使他感觉很错乱,但也使他发现──成功的科学家并不一定要令人难受。

Abelson“翩如惊鸿,宛如游龙”,和张典显碰一次面后就到外地去消失2个月,未留下只字片语,扔下他自己去思索研究方向;一开始他手足无措,后来才暸解这是Abelson一贯的 “Swim or Sink” (游泳或沉没)的方法,他领悟到:“必须自己去实现潜能,并且朝向独立学习真正的科学。”

“加州理工学院有一个理念我很欣赏,它是这么说的: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透过整合于教育的研究,来扩充人类的知识并造福社会,我们研究科学与科技中最挑战性、最根本的问题,透过学术及跨学科的氛围,同时教育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创造性的成员。”

这种独立研究大大提升了张典显独立思考的深度,如今张典显回台湾中研院,发现台湾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不足,“有些学生把学长的protocol拿来直接用,我问他为什么这用,他的回答是:‘学长这样用’,他并没有去思考。”

“有时我带学生做研究时,我问学生:‘我这个研究如何?’,学生说:‘好’,我问他:‘为什么好?给我3个你认为好的理由。’学生瞠目结舌,太多学生都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但是科学研究就是需要你去质疑权威。”张典显说,独立思考能力不只是在学术上表现,在生活上、在性格上,这都是带领一个人走向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做博士后研究时,有次Abelson又飘过来问他要不要参加Gordon研究会议,这是生物学界首屈一指的学术会议,张典马上说好,接着Abelson说:“那你去帮我及实验室发表报告”,然后就转身离开。这个要求让他目瞪口呆,从此紧张万分,会议前一天更完全睡不着觉,直到会议前他看到所有要上台报告学者的紧张表情,心上的大石才放下来,自忖:“原来他们都和我一样紧张”。

迈向成功的研究生之路

对于目前还在求学的研究生,张典显建议,必须要找到一个良师(mentor),“这种良师并不一定具体存在,而是你必须去透过观察而得到学习。”此外,环境是精进的动力,所以同侪的选择也很重要,“你必须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同时,他建议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技能学好,包括英文听写能力、沟通技巧、及必要的历史观。“我大学时醉心于文学,曾经去考外文系的转系考,但没通过,但是写作能力使我后来在论文与报告的写作上帮助很大,这就是串起生命的点点(connecting the dots)。”张典显引用了乔布斯在2005年史丹福毕业演讲中的一句名言。

张典显在Ohio州立大学获得终身职教授时,就以受学生欢迎的的教学方式获得多项教学奖项,这对非英文母语学者来说如同属凤毛麟角,其沟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而隐身在他沟通功力的背后是他对知识与生命的热情。

对于博士班学生,张典显表示:“博士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去念,这其中有性格的问题,此外,生涯出路也是一个问题。我1991年申请大学教授时,一个缺有250个博士后去申请;我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当时的同侪博士后也只有1/4留在学术界。尤其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博士,台湾和美国的博士都供给过多。”张典显提到,“为什么要念研究所?”也是许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但如果只考虑做博士研究本身,张典显建议,学生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对科学研究有极大的热情,其次的必要条件是学术能力必须在平均之上。

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典显
 
  张典显学经历
  台南小学、中学
  师大附中
  台大植物系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博士
  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
  Ohio 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林珍妮)

相关新闻
学术研究网路启用 台湾网路建设晋升亚太第一
中研院将进行台湾总体学术研究竞争力分析
如何为子女筹集大学教育费用(2)
美就业研究:投资大学教育不亏 容易就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