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

仁爱孝悌故事(下)

许晏、许普哭倒在地,道:“做兄弟的蒙哥哥教训成人,侥幸得有今日。谁知哥哥如此用心!是弟辈不肖,不能自致青云之上,有累兄长。今日若非兄长自说,弟辈都在梦中。兄长盛德,从古未有。这些小家财原是兄长苦挣来的,合该兄长管业。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许武道:“做哥的力田有年,颇知生殖。况且辞官归里,便当老于耰锄。二弟年富力强,方司民社,宜资庄产,以终廉节。”许晏、许普又道:“哥哥为弟而自污。弟辈既得名,又欲得利,是天下第一等贪夫了。不惟玷辱了祖宗,亦且玷辱了哥哥。万望哥哥收回册籍,聊减弟辈万一之罪!”

众父老见他兄弟三人交相推让,你不收,我不受,一齐向前劝道:“贤昆玉所言,都则一般道理。兄长若独得了这田产,不见得向来成全两位兄弟这一段苦心;两位兄弟若径受了,又负了令兄这一段美意。依吾辈愚见,宜作三股均分,无厚无薄,这才见兄友弟恭,各尽其道。”三兄弟仍你推我让。

父老中有几个刚直之人,挺身向前,厉声说道:“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正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把册籍拿来,待吾等与你分剖!”许武弟兄三人更不敢多言,只得凭他主张,当时将田产配搭三股分开,各自管业。

中间大宅,仍旧许武居住。左右屋宇窄狭,以所在粟帛之数补偿许晏、许普,他日自行改造。其僮婢亦皆分派。众父老都称为公平,许武等三人施礼作谢,邀入正席饮宴,尽欢而散。

许武心中终以前番析产之事为歉,将所得良田之半,立为义庄,以赡乡里,许晏、许普闻知,亦各出己田产一半相助。里中人人叹服,又传出几句口号来,道是:“真孝廉,惟许武;谁继之?晏与普。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许晏、许普三月假期后,打算纳还官诰,许武再三劝谕,责以大义,二人只得听从,各携妻小赴任。里中父老又将许武一门孝悌之事,备细申闻郡县,郡县为之奏闻。 圣旨命有司旌表其门,称其里为“孝悌里”。

后来三公九卿皆荐许武德行绝伦,不宜逸之田野,累诏起用。许武婉辞,有人问其缘故,许武道:“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劝以知足知止。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言了。况今贤才辈出,吾愿躬耕乐道耳。”

许晏、许普到任,守其兄之教,各以清节自励,大有政声。后闻其兄高致,不肯出仕。弟兄相约,各将印绶纳还,奔回田里,躬耕乐道,奉其兄为山水之游。正可谓一门三孝廉,美名遍天下。许氏子孙昌茂,累代衣冠不绝,后一直称为“孝悌许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孝悌是做人之本,使人懂得感恩和回报,知礼敬的重要,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国有礼敬自强。古人重天理良知,敬天礼地,与人为善,世风祥和,人们对任何东西都能体现出不争的美德。(全文完)◇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