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任重】温州九成担保公司倒闭的深层影响

【大纪元2014年05月28日讯】最近大陆媒体纷纷报导温州再现企业倒闭潮。在这些大量企业倒闭的背后,担保企业已经大面积受到牵连,甚至有超过九成的担保企业倒闭,担保公司的招牌满地都可以捡到,老板们欠债跑路的事情经常发生,就连温州最大的担保公司,温州市中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也难逃破产的命运。担保公司在温州俨然成了高危行业。

人们或许不解,为什么温州众多企业倒闭,会导致更多的担保公司,甚至是九成的担保公司倒闭?这背后有怎样的关联?

这还得从担保公司在企业和银行之间所起的作用说起。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并不直接放款给企业,而是要求借款人找担保公司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则对借款人的资质证明进行审核,之后再将审核好的资料交到银行,经银行复核后放款。当企业倒闭的时候,一般是担保公司先向银行代偿企业贷款,然后担保公司再通过法院进一步向企业或企业主追偿。

这就要求担保公司要有一定实力,尤其是当多家企业倒闭,都要由担保公司先行代偿银行贷款的时候。可是,在大陆担保公司的利润来源却只有来自担保额2%左右的佣金收入,还有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利息收入这两项,以此来承担企业100%的代偿风险,显然收益与风险及其不匹配,也十分不合理,这就是担保制度上的弊病。而正是这制度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担保公司最终破产的厄运。

不仅如此,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规定,又将贷款企业和担保企业拖至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一些互保企业出了问题,银行一看贷款有风险就去收贷,尤其在参与互保联保的企业中有一家企业经营状况好的,银行就会集中针对这个经营好的企业催收贷款,这个企业就会因为无限担保责任而死得更快。

反之,若所有参与互保联保的企业都面临危机,那么银行倒是担心所有企业都会倒闭而一无所获,反而不会较快地对互相担保的企业催收贷款。这就是大陆式的“劣币驱逐良币”,好的总是受到打压,坏的却可以逍遥自在。

不仅如此,中共胡乱的经济刺激政策,使问题更加严重。4万亿的资金一下子投放到市场,银行钱多了,就去求企业来借钱。有的银行行长跑到企业老板家里请人家去贷款,甚至银行撮合企业之间的互保。结果就像杭州最大的一个企业牵涉到600多家企业互保,萧山一个企业出了问题牵涉到300多家互保企业。

还有银行抽贷和企业互保联保制度,更瘟疫般放大着三角债、多角债,将中小型企业倒闭潮传导至在百强企业和优质企业。浙江萧山一位企业家说,原先的百强企业说不行就不行,倒势惊人,“以前是一家一家地倒,现在是一圈一圈、一群一群地倒。太吓人了。” 在温州当地,以家居行业为例,目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至少超过50%以上,还有很多企业是勉强开工。

众多企业的倒闭,加剧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仅温州一地就有九成担保公司倒闭。反过来担保公司的倒闭,又加剧企业倒闭的风险,比如南京最大的担保公司鑫信担保的倒闭,就连累了当地600家企业。

而法院更使助推了这一切。南京最大担保公司鑫信担保集团董事长付树兵,在总结其倒闭原因时说,担保公司与银行比始终处于绝对弱势,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银行将100%的风险都推给了担保机构。但是,还有比银行更令他陷苦闷的,是百余件案子积压在法院,资金流动不起来。

2011至2012年间,鑫信担保有100多个案件积压法院,法院立案和审理速度非常缓慢。案子要么没有审理,要么审理了得不到执行,如果法院能及时处理这些案子,鑫信担保也不至于倒闭。法院竟成了压倒担保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一家担保公司倒闭,经营不善可能是主要原因。可是,当90%的担保公司都倒闭了,难道这不是一个制度和体制的问题吗?

还有比企业倒闭更严重的问题留给了大陆社会,那就是“信”的丧失。在温州企业害怕银行抽贷,银行害怕企业重新注册公司而转移资产,整个信用体系崩塌。过去几十年来在温州形成的民间信用体系也彻底被摧毁了。现在再好的企业也找不到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了。用一位企业家的话来说,现在温州就是亲兄弟之间也很难再借到钱了。可见,失 “信”才是对大陆的最深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