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关心】《归来》与中国电影的归去来兮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2014年06月22日讯】(新唐人电视台【世事关心】节目)张艺谋刚刚拍了一部新电影,叫做《归来》。由重量级影星巩俐和陈道明连袂主演,它是中国首部4K_Imax电影,上映前,也被国内媒体称为2014年上半年最受期待的电影。但是,上映后,对它的毁誉参半。但是,无论如何,在张艺谋的近年的作品中,它是一部不太一样的电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张艺谋的这部《归来》,还有其它几部类似的电影。 观看下载

《归来》讲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情。 长期被关押的右派劳改犯陆焉识突然逃跑了。正在舞蹈学校争取跳领舞的他的女儿丹丹,为了政治上不受影响,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相见,并告发了父亲。最终夫妻二人在马上就要见面的时候被强行拆散。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他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成了一名女工,而深爱他的妻子却得了失忆症不认识自己了。他想尽一切办法让妻子重新记起自己,但是都失败了。最后,他以一个给妻子读信的外人的身份重新进入她的生活,并且年复一年的陪伴她去火车站接那个永远也不会出现的“陆焉识”。

《归来》自16号起在各大院线热映,目前,该片票房成绩已经达到近3亿元人民币,成为最快实现票房破亿元的国产文艺片。

而对它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电影》杂志则认为:影片内容苍白,改编失败。是苦痛勾兑出的廉价眼泪。既无美学,更无思想。那么,张艺谋本人对《回归》怎么看呢?在为《回归》做的记录片中,一开头他就说了这么几句话。

张艺谋:“首先,拍归来这样的电影,实际上是我很多年的梦想。安安静静的拍自己所思考,所沉淀的东西。”

张艺谋的这段话像是在给自己前几年拍的商业片在做一个注解:那其实不是我的本愿,这才是我的本愿。但是,在随后几天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张艺谋又表示,他相信“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拍像《归来》这样的低成本文艺片,同时继续拍像《英雄》,那样的商业片。不过无论如何,大多影评都写到,《归来》确实比《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片多了诚意。

电影刻画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一对知识份子夫妻的情感状态。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都相当细腻精准。那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的,深沉的情感。很多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父辈的影子。而它的结尾也颇具内涵。

很多年以后,冯婉婷依旧没有认出陆焉识,所以他们一家三口依旧每月五号去火车站接那个永远都不会出现的陆焉识。影片在月台铁门关闭后,两张在月台外面等候的苍老的脸的特写中结束。”
应该归来的人永远都不会归来。时光在无奈和永远的等待中慢慢流逝。这样的结束有它真实的喻意-在那个时代心灵所遭受的创伤的确永远都无法愈合。

总体来说,相对于《十面埋伏》,《黄金甲》等片子,《归来》是一部更实在的电影,比张艺谋前几年拍的《山楂树之恋》也真实的多。《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所谓的纯情片。文革是那个爱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是荒诞的是,那个时代背景基本上是一种只代表时间概念的背景,也就是说故事发生在1966年-1976年之间。而那个时候,中国恰巧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 人物和故事几乎完全和那个时代的残酷与真实剥离开了。在无数中国人生命中留下痛苦不堪烙印的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被描绘成了到山清水秀的乡间的一次春游。

《归来》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人物和社会有了直接的冲突,但是,它依然只是铺排了一个很小的视角,对那个时代的叙述被简化到了仅仅能够勉强支撑对故事背景的构建。电影改编自小说《陆犯焉识》,但只取了小说的结尾部分,展示文革残酷性的部分也被删去了。如果用一部反思时代的电影来要求,它肯定是避重就轻。”

当然,也许编剧和导演会说,这并不是一部反思时代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来说,它在和时代的关联,和环境的冲突上所着的笔墨是否已经算负责任了呢?我稍早采访了导演金翼。他是文革之后,中国的第一代导演。一起来听一下他的看法。

问题1:《归来》的背景虽然是文革那个大时代,但是视角却相当狭窄。只限于这个家庭。那么,作为以一场创伤性民族灾难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您怎么评价它所建立的和那个时代的关联和冲突?足够吗?真诚吗?

问题2:《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等片子也是在一个创伤的大背景下讲述一些个人的故事,但是这些电影的视角是完整的,人完全是融在那个环境中,在和环境的冲突中展现人性。您觉得中国现在能不能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这样的片子?为什么?

事实上,很多看过这个电影的人可能都流泪了。但是,也有很多人说,它所带来的感动并不具备一种令人感悟和思考的力量,而是一种人们对悲伤情感的自然反应。是这样吗?

一部好的电影可能总有一幕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提到那部电影,就想起那一幕。它是整个电影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在《窃听风暴》中,人们记得柏林墙倒塌之后,那位前东德特工此时已经变成了一名邮递员,当他走在街上送信的时候,发现他曾经保护过的那位作家出了一本新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他走近书店买了这本书。在扉页上作家写着把这本书献给HWG,也就是他当年做特工时的代号。在付款的时候,收银员问他要包起来送人吗,他抬起头,一双澄澈的眼睛带着浅浅的笑意回答说:不,这是给我的。

这是让人最难忘的一幕,它代表着一个漫长的改变和挣扎过程的终点。而这个终点就是一颗被救赎了的心灵的坦然和愉悦。

《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也是一个心灵救赎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记得那一幕,德国战败前,辛德勒要从工厂出逃,厂里所有的犹太人都前来为他送行,他们专门做了一枚戒指送给他,上面用希伯来文写着:救人一命等于救了整个世界。但是此时的辛德勒却情不自禁的开始啜泣,他追悔自己本来可以做的更好,他可以更少一点贪心,用他的钱换回更多的犹太人。这是他心灵轨迹的终点,虽然在啜泣,但已然是一个被救赎的,高贵的灵魂。因为他的起点是一个一心想着赚钱,对犹太人漠不关心的德国商人。

同样是反应二战时犹太人经历的《钢琴师》也有这样的一幕,历经生死的钢琴师在战争结束后重新回到波兰的电台演奏钢琴,他的好友来看他,他一边弹钢琴,一边回头看他,脸上露出了无比幸福的笑容。

而《归来》的最强音是它的结尾:风雪中等待着永远不会归来的陆焉识的两个沧桑的老人的脸。从某种意义上讲,陆焉识和冯婉瑜都失败了,因为他们一个永远等不到自己的爱人,另一个永远无法让爱人醒来。但是,这种失败同时又标志着一种成功,那就是他们守住了自己的真情,谁都没有背叛这份感情。这种并行的胜利和失败的高潮在故事结构中堪称高级手法。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不同时注意到,《归来》从始至终都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压力,到最后,这种无奈一点也没有淡去。片子里面唯一的正面情绪就是在压抑中,他们两个都守住了人性中的某种尊严。 这好像成了中国反思创伤类电影的一个共同点,他们表现的都是在痛苦压抑中的被动承受,甚至是麻木荒诞的生存状态。没有解脱,也没有真正的升华。《归来》中没有,《活着》里面也没有,严格的说《芙蓉镇》里面依然没有。这就和反应二战中犹太人经历的几部经典大片的情感曲线相当不同。

为什么中国的反思和创伤电影和反应二战中犹太人经历的电影会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中国的反思文学和电影始终在无奈的悲情中徘徊。一起来听一下文昭的看法。

文昭:我觉得一部文艺作品,它的感情和思想深度是和它在多大程度上剖析出生活的真相有关。中共有句古话叫﹕时穷节乃现。就是越是激烈的越是严重的冲突和灾难,越能够在故事中人物的人性在方方面面的冲击,人性得到充份的揭示。如果是风平浪静的生活,那本来面目谁都不知道。所以越是重大的社会变故和灾难,越能影响到所有的人,也就越能深刻揭示人性。像在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一大批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达到了相当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

中国这60年来本来是多灾多难的,有很多灾难。如果从这些题材出发,本来是可以拍出许多在世界上留名的电影,就是因为有现在的政治审查制度存在,使得这些题材成为禁区。你不能够进入事件的真相,也就不能够进入人性的真相。

《归来》上映后,中国社会的反应不仅两极,而且耐人寻味。6月5日,中共党建网刊登署名刘浩锋的评论文章说,张艺谋的《归来》就是中国版的《悔悟》,它的公映是西方吹响摧垮中共意识形态的集结号。

文中称《悔悟》又名《忏悔》,是前苏联乔治亚共和国1984年拍摄的政治寓言片,1987年通过苏共总书记戈巴契夫点头正式上映,使苏共意识形态开始崩溃,对苏联亡党亡国起到了作用。

如果说《归来》吹响了摧垮中共意识形态的集结号,那么这肯定不是第一次。30年前的《芙蓉镇》吹的号角比《归来》要响亮的多。

《芙蓉镇》是1986年出产的影片。讲述了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芙蓉镇上,人称“芙蓉姐”的漂亮女人胡玉音(刘晓庆)在“四清运动”及“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影片跨越的时间段有13年,虽然主角是胡玉音,但是同时讲述了多个人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呈现的视角相当完整。对角色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是一种直接和正面的描写。”

作为对时代浩劫的反思深度和广度上,《归来》显然不及《芙蓉镇》。事实上,从《芙蓉镇》之后,中国没有那部影片在反映文革历史方面有《芙蓉镇》那样完整和直接。但是,对于相对来说批判现实力度小很多的《归来》,党建网为什么反应这么大?听一下文昭的分析。

文昭:《芙蓉镇》拍摄在文革结束不久的80年代,思想相对宽松的时候,是胡耀邦和赵紫阳党政时期。政治上提出改良,在文艺上也出现了一批反思和批判文革的伤痕作品。《芙蓉镇》是比较好的一个。但是,严格的说,这些伤痕作品,它们的艺术高度思想高度还是有限的。主要是对文革的残酷性还是有所回避。你回避了事件的真相,也回避了事件中人性的真相。

但现在情况更加糟糕,因为现在是一个做梦的时代,就是当局在宣传中国梦。那么,力图把别人催眠的人,最害怕被催眠的人清醒过来,了解事实的真相。

在被称为编剧‘圣经’的《故事》这本书里说,电影必须是真诚的,好故事首先是一个创作者深信不疑的故事。但这个简单的前提在中国却难以实现,中国的制度环境依然不允许电影人展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时代,而在这个制度环境的压迫之下,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真相,依然是无奈,压抑,甚至是麻木的。无法真正反思,也无力从中升华。所以,今天的中国不会有《辛德勒的名单》,不会有《钢琴师》,也不会有《窃听风暴》 。情况好的时候会出《芙蓉镇》,《活着》,也许《归来》也可以算进去吧,情况不好的时候,那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山楂树之恋》。

相关新闻
纽时:Imax戏院巨幕技术遭窃 进军中国受阻
风华绝代女影星文革被整惨:随叫随到任人摆布
美媒:柏林三部中国片 凸显经济发展的软肋
《白日焰火》柏林电影节擒得金银二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