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花莲纪行(二):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

来到花莲的第二天,行程往南走,计划走访几个景点。先往最南的景点,然后再一路往北走, 则行程结束时,刚好可以回到花莲的饭店。

由花莲市区出发,经过吉安、寿丰、凤林,我们来到了首站景点,位于凤林镇与万荣乡交界处的“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

林田山曾经是台湾第四大林场,至今仍然保有完整的林业聚落的型态,见证了台湾林业开发的历史。

林田山林场,旧称“森坂”(日语发音“摩里沙卡”),是指“长有许多林木的斜坡地。” 日治时代大正7年(1918),林田山开启了伐木事业。最初,由花莲港木材株式会社,开筑一条约32公里的运材铁路, 深入林田山事业区采伐红桧与扁柏。昭和9年(1934)时,因木材市场价格滑落,不敷采伐成本,花莲港木材株式会社结束了在林田山的伐木事业。

昭和14年(1939),台湾兴业株式会社接续投资林田山的森林开发,选定万里溪溪畔的山坳台地“森坂”, 成立林田山砍伐事业所,在这里建立了新的伐木基地,逐渐形成一处包括食衣住行等设施的林业聚落, 成为今日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的前身。

林田山林业聚落(图片提供:tony)

昭和20年(1945),日本战败,结束在台湾的统治。林田山林场的资产由国民政府接收,先后交给台湾纸业公司、中兴纸业公司经营。

民国47年(1958),林田山木材生产量创下了光复(1945)以来的高峰。

全盛时期的林田山林场,聚集了四、五百户人家,人口达二千人,林场内设置公共食堂、员工宿舍、医务室、福利社、米店、 杂货店、洗衣部、理发部、消防队,还有教堂、寺庙、小学、幼稚园,成为生活机能完备的热闹山城,而有“小九份”的美名。

民国61年(1972),林田山发生林班地大火,烧毁1229公顷林地,损失惨重,中兴纸业放弃经营权。次年,由林务局接管林田山林场。

民国72年(1983),林田山林场由于伐木逐渐减少,更名为“林田山工作站”。民国77年(1988)年,林田山正式停止伐木。 次年,林田山、凤林、光复等工作站合并,更名为“万荣工作站”。林田山从此走入了历史。 伐林结束之后的林田山,人口逐渐散去,聚落变得寂寥,旧有林场建筑随着时间渐渐破旧毁损,昔日的繁华转变为沧桑的景况。

中山堂(建于1954年),桧木建造,昔日林田山的艺文中心。(图片提供:tony)

民国85年(1996),林田山举办“艺术归乡”的活动,唤起了地方人士对于林田山的记忆,随后林场成立林田山文史工作室, 致力于保存林田山的林业文化。

民国90年(2001),林务局完成“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规划案,编列预算并配合文建会的经费补助,进行旧建物的整修。

次年,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正式成立。民国94年(2005),花莲县政府文化局公告“林田山(Morisaka)林业聚落”为县定古迹, 以保存这处独特的林业聚落,见证台湾林业的历史。

走入林田山林场,退役的老火车头,废弃的运材铁道,一栋栋日式木造建筑,令人忆想起这里曾有的林场繁荣岁月。 展示馆、怀旧馆、生活馆等展览馆里,展出林务局及当地文史工作者努力搜集的林场历史资料及昔日林场相关的文物,为林场过往的岁月留存记忆与见证。

我们在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停留一个多小时,时间显然不够。林田山林场是我旅行以来见过最完整及最具规模的日式建筑群。这一栋栋的日式建筑若是分散在不同城市的个别地点, 每一栋都会吸引怀旧旅人的目光,停伫与流连其间而忘返。更何况是这整片的山城聚落呢?

家庭旅行,又岂能一意孤行,任性而行呢?天气热,孩子的游兴容易燃尽,声声催促离去。我即使独自离队,匆匆赶行, 东拖西拖,仍然无法走完整个园区,只好告别林田山。林场深处的森坂步道只好留待他年再来探访。

才走访今天的第一个行程,就已接近中午了。于是选择林田山林场附近有名的“满妹猪脚”餐厅用餐。 用餐完毕,不多休息,接着启程折返往北走,前往今天的第二个景点。(~待续)

旅游日期:2014.07.03

旅行地图(图片提供:tony)


责任编辑:施宜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 (图片提供:tony)


林田山林场的日式宿舍群。 (图片提供:tony)


火车头及车厢。

早期林田山林场使用蒸汽式火车头,最高时速15公里。民国51年

(1962),林场全面使用汽油式引擎,蒸汽式的火车头才走入历史。 (图片提供:tony)


展示馆,展示林田山林场聚落的历史及相关文物。(图片提供:tony)


万荣工作站(原为日治时代台湾业株式会社林田山林场办公厅)。 (图片提供:tony)


木雕馆。昔日林场的公共食堂,提供来到林田山谋生的单身员工三餐,

当时设有购买部(福利社)、食米供应部、鱼菜部、洗衣部等,以因应

二千名林场员工及眷属生活所需。 (图片提供:tony)


馆内展出各种木雕作品。 (图片提供:tony)


木雕馆外的巨型桧木木雕作品。 (图片提供:tony)


林场怀旧馆,以模型展出昔日伐木的情景。(图片提供:tony)


林场铁道遗迹。台湾兴业株式会社开筑于昭和14年(1939),光复

后,陆续增建及延长路线,前后完成万森、温泉、大线、高岭、高登

线,铁道长达60公里。运材铁路是林田山林场最大的投资。 (图片提供:tony)


中山堂。落成于民国43年(1954),建材取自林场自产的台湾扁柏。

林场伐林结束后,建筑逐建凋弊,民国91年(2002)以台湾桧木为

建材,依原样式修复完成。 (图片提供:tony)


中山堂是早期林田山林场的精神堡垒与艺文中心。迎新送旧、国小

及幼稚园毕业典礼、戏剧表演等活动,都在此处举行。民国50年(1961)

中兴纸业斥资20万元购买放影机,每周放映2~3部免费电影供员工欣赏。 (图片提供:tony)


废弃的森荣国小校门口。

日治时代的林田山林场并未设立学校,光复后为方便林场员工了子女

就学而设立林场小学。学校历史如下:

民国36年(1947):设立“森荣代用小学”(私人设置的学校)。

民国38年(1949):改名“林田山分班”。

民国42年(1953):增设林场幼稚园。

民国43年(1954):县政府接收学校,并改名为“长桥国小森荣分校”。

民国47年(1958):正式成立森荣国小。

民国55年(1966):学生人数达447人,为学生人数最高峰。

民国77年(1988):林田山伐木结束,森荣国小废校。 (图片提供:tony)


机械修理工厂。昔日林场伐林所需的器械如集材机、索道、蹦蹦车

、制材场等大小机械,都在此处维修,人员最多时达30人。(图片提供:tony)


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随处可见的日式宿舍。 (图片提供:tony)


昔日林场建筑改设的“林田山生活馆”,介绍此地原住民太鲁阁族

的文化,以及珍贵的林场老照片。(图片提供:tony)


离开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选择附近的“满妹猪脚”餐厅享用午餐。 (图片提供: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