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象

说话时 视线会乱飘怎么办?

酒井美智雄 / 译者:叶廷昭

◎善用视点的移动,与听众互动,炒热气氛

前篇提到的“眼神接触”,是针对人数少的对谈场合;那么,假如站在一百多人的面前演讲,眼神又应该看哪里呢?

有些人会拚命看天花板或地上;有些人则不断看自己手边的资料,或是使用投影器材,看着萤幕上的资料说话。其实,像后者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是不好,也不会不自然。但是,如果手边没有资料呢?一直低头看资料,听众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答案是:“不被尊重”,会让听众认为演讲者的准备不足,不重视这场演说。因此说到底,“看着听众说话”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但是,请那些本来就容易紧张的人注视听众的眼睛,反而会更紧张,因此,我会这样指导学生,“不必直视听众的眼睛,只要看着听众席最后方的墙壁即可。”

更正确的说法是:视线稍微略高于最后排听众的头顶,看着后方的墙壁。也就是说,以最后一排的听众头顶为基准,略高几公分,看着后方的墙壁,这才是最佳的视线高度。

请务必和朋友亲自尝试这个视线练习,你将发现,明明演讲者是看后方的墙壁,而不是看着听众,听众却会有一种“对方在看自己”的感觉。

如此一来,就算演讲者没有紧盯着听众的脸,也能安心演说;而听众也会有被尊重的感觉。

◎建议初学者“固定视点”,熟练后再移动

其实,“视点”(视线的凝视点)的位置不只一种,但我建议初学者先从“定点”开始练习,待熟练后,再增加至三点或五点。诚如前文所提及的,建立一套有规律的视线移动路线。

然而,初学者在说话时,视线多半无法顾及所有人,所以我通常建议学生,不妨先找出一点,只要先看那一点即可,例如“找出墙上的污点,专注地看着那一点”。我称此方法为“一点固定法”。

若演讲者站在讲台中央,则视线固定在“正面”;反之,若站在讲台两侧,则看着“对角线”即可。待熟练后,可增加至三点,甚至不必拘泥于看几点,慢慢建立属于自己的视线移动路线。

◎ 掌握视线移动的诀窍,走入听众的心

以下三种是我在课堂上,实际教导学生的“视线移动”方法。只要多练习,你将发现,即使在一百多人的面前演说,也能知道眼睛该看哪里。

(1) 一点视线法→分三区

将听众分为右侧、正中央、左侧三大区块,视线依序在这三大区块移动。套用一点固定的基本原理,视线须高过每一区块,并越过最后一排听众头顶,注视他们身后的墙壁。看着左右区块时,挑选坐在角落的听众也可以。

(2) 三点视线法(正)→画正三角

请想像全体听众席是一张巨大的画布,用眼睛在上面画一个巨大的正三角形。当你用视线画三角形,自然就会平均看到最后方及前面两旁的听众,注视听众席的每一位听众。

(3) 三点视线法(反)→画倒三角

这个方法和2相反,是用眼睛在听众席上画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这样的视线移动方式,能看到后方两旁及坐在自己正前方的每一位听众。

(4) 五点视线法→画八字

若各位已经熟练三点视线的方法,不妨进一步挑战“五点视线法”。

首先,将听众席分为左右前方、正中央以及左右后方共五点,并利用画八字的方式,依序移动这五个视点,就会有综观全场的效果。

◎结束一句话时,是“移动视线”的时机

而视点移动的时机和眼神接触的时间点相同,就是以“一个断句”为基准。例如,谈及“昨天,我到福冈出差了。”后,望向下一个视点;如果说没几个字就移动视线,将无法达到眼神交流的目的。

演说高手不仅会扫视台下的每位听众,还懂得找出点头称是的人,和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微笑或点头示意。也就是说,一场精彩的演说,与听众的互动也是关键之一,可使场面热络,也可消除演讲者的紧张,何乐不为呢?

Point:了解“视点的位置”,掌握眼神接触的时机。@

摘自《容易紧张的人,如何说话?》 采实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