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书话

宿命——《巴黎圣母院》的重要主题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并称为十九世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宗教、社会、自然”三部曲。

其中《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出版,是年雨果29岁。书中描写了一对同一时间出生,一个极美的女孩和一个极丑的男孩一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故事。

小说以1482年的巴黎为背景,倡导对比美学的维克多.雨果在这部著作中大量运用极致的对比手法。

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丝梅拉达与丑陋的驼背敲钟人卡西姆多的对比;卡西姆多丑陋的外表与单纯善良的内心对比;披着神职人员外衣、道貌岸然,内心却邪恶、卑鄙、自私、残忍的教士孚罗洛;卡西姆多外丑内善与孚罗洛外善内恶的对比等等。

小说所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从历史、人文到建筑、时尚;从法国国王到地沟老鼠,涉及的人物从贵族、平民到被视为低贱的吉普赛人;职业也从骑士、教士、诗人到吉普赛流浪艺人等等,显示了29岁的年轻作者深刻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

“宿命”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讲,这不是一个神秘、浪漫甚至带着“凶兆”(作者言)的无法捉摸的古代思想,这是千百年来古人对于生命探讨得到的真实答案。

故事开始前的一段文字,说明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因由——刻在巴黎圣母院阴暗墙角的“ANARKIA(宿命)”。

“几年前,本书作者去圣母院参观,更确切地说是追踪觅迹,在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ARKIA。这几个大写的希腊文字母,由岁月侵蚀而发黑,深深嵌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笔势,不知如何借鉴了哥特字体的特征,仿佛特为昭示这是中世纪人之手写下的,其中所包藏的难逃定数的命意,尤令作者凛然心惊⋯⋯刻在圣母院晦暗钟楼上的神秘文字,及其惨然概括的未知的命运,就这样湮没无闻,如今仅余本书作者不绝如缕的追怀了。在石壁写下这个词的人,几百年前就消逝了,历经几代人,这个词也从大教堂的墙壁上消逝了,就连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上消逝。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词而创作的。”

美丽的爱丝梅拉达是个私生女,出生不久就被吉普赛人从母亲处偷走,换上一个丑陋驼背的男婴。母亲无法忍受女儿被偷换的厄运,便把丑婴丢弃在巴黎圣母院大门外。

被偷走的女婴作为吉普赛人长大,而被丢弃的男婴也被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孚罗洛收养,成为圣母院的敲钟人。

故事中的几位主角,就这样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有了人生第一次的命运交集。

17年后,命运交织的人们从社会各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汇集在“巴黎圣母院”这个舞台,展开他们各自不同的却是命定的人生。

其中几位,甚至为了彼此划下了生命终结的符号。爱丝梅拉达因她所爱的王家骑士菲比斯而死;孚罗洛因爱丝梅拉达与自己的养子卡西姆多而死;卡西姆多因自己所爱的爱丝梅拉达与孚罗洛而死;巴格特(爱丝梅拉达的母亲)因爱女而死⋯⋯

缘由一个“ANARKIA”的刻字,作者创作了这个比真实还真实的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天才的雨果,把纠缠于命运之中人们的悲凉凄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连阴毒的教士孚罗洛内心世界的痛苦都描述得细致入微。尤其对修女巴格特的描写,更是令人感叹命运的残酷。

巴格特痛失爱女后进入修道院隐修,多年后,她因对吉普赛人的痛恨指认爱丝梅拉达为巫女,甚至协助士兵抓捕爱丝梅拉达,而在爱丝梅拉达被抓捕的前一刻,她发现了事情真相——这位被她痛恨的吉普赛少女其实正是她当年失去的爱女⋯⋯

她的行为直接造成女儿被绞死,她自己也因爱女而死。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展现出人类为情所困时的苦痛无助,虽经奋力挣扎,最终却逃不过命运的束缚。

这种“宿命”的理念,在东方并未有如西方思想中的阴暗晦涩。自古以来,东方人就信奉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涵盖了对人生一切际遇的应对。秉持着善念待人处事,自能了却怨缘、结下善缘。

除此之外,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一如既往地秉持他“宗教并非信仰”的理念,在作品中抨击教会中那些虚伪丑恶的部分,显示出教会修道院也并非清修之地。

作为巴黎圣母院的神职人员,孚罗洛并未有真正的信仰,他甚至喜欢研究与神学对立的科学。从这点看,教会里的神职也就是社会上的一种职业而已。

巴格特修女的身世也说明了教会本身并不能引人向善。多年在修道院隐修的巴格特,从始至终都未学会神所教导的宽容、慈善。她痛恨伤害过她的吉普赛人,她秉持着报仇的心态去伤害别人时,伤害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人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只有改过向善一条路,才能改变人的命运。这一理念,在多年后雨果创作的另一部文学巨著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