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蔡慎坤:能源专家周大地为何力挺高价油?

【大纪元2015年12月19日讯】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北京能源协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顾问周大地2015年12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非越低越好》,认为发改委此次不下调油价可避免油企亏损。

周大地认为国内石油的平均生产成本明显高于40美元每桶,如果再下调油价,国内几大能源巨头都将出现亏损,相当一部分油田将不得不退出生产。国家不再随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调整成品油价格,有利于我国的长期能源安全,也可以避免国内石油企业进一步大幅度亏损。

周大地认为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中间偏低的水准。多数欧洲国家、亚洲国家早就通过对成品油加征高额消费税来抑制石油的过高消费。这些国家的油价明显高于我国,效果是汽车消费注意燃油经济性,人均石油消费数量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反向观察,美国对成品油长期保持低税率,刺激石油消费,因此也成为全球人均石油消费、人均汽车用油最高的国家之一。此外,没有通过税收有效调解油价的国家,几乎也都成为了石油消费效率低、汽车油耗相对较高的国家。

  

能源专家周大地延续了一惯力挺高油价的立场,2011年12月,国际原油徘徊在100美元时,他就说中国油价不算高,低油价实际只是补贴富人,甚至鼓励了不合理消费,而且通过制造业的传导补贴了外国消费者。周大地认为作为消费品的汽油,开越野车、高排量汽车的富有群体,消耗了更多汽油,享受了更多的低油价便宜。作为生产资料的柴油,我国制造业消耗低价柴油后制造出产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实际上是补贴了他国消费者。

这个能源专家在2012年5月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针对阶梯电价表示,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电费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比例很低,根本没必要计较电价波动。对于用电较多的家庭而言,每月用电达到数百元也只是增加了一些生活成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费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平时出去吃个饭可能比每月电费还高,电价调整多出的钱无非是多叫一个菜少叫一个菜的事。

国内石油平均生产成本究竟是多少?能源专家们习惯于信口开河。早在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就透露:几大能源巨头的开采成本在每桶50美元,海上开采成本大概在60美元。不过,原油开采成本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油价上涨,采油、勘探和开发成本也会上涨,开采成本最低十几美元,后来涨到二十几美元、三十几美元甚至50美元,海上成本更高。

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并不认同能源专家们所说的天价开采成本。研究人员曾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从2004年至2007年的开采成本调查清楚:中石油每桶14美元、16美元、21美元、26美元,中石化每桶24美元、26美元、27美元、34美元,中海油每桶13美元、14美元、15美元、18美元。

中国能源网首席资讯官韩晓平数年前撰文指出,中国原油开采成本最多最多不超过20美元/桶,这中间还包括很高的转移利润。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八年前的开采成本为11美元/桶,资料显示,中石油的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人力成本是美国公司的4倍。

在香港上市的MIE能源公司采油区块位于中石油松辽油田,据该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位于松辽油田的大安区块从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采油成本分别标明为每桶5.44美元、4.23美元、6.21美元、5.01美元,同位于这一区域的其他两区块2010年上半年的平均采油成本则为11美元每桶。需要注意的是,MIE能源公司拥有的上述三个区块正是中石油在上世纪90年代对外出售的“鸡肋”区块,开采成本高且品位底,所谓开采成本高且品位底是指每桶开采成本高于6美元。

当然,近十年几大能源巨头的开采成本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盲目扩张和腐败。每年的采购、勘探、服务及其他开支都是相当惊人的天文数字,而这些巨额投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不可思议的腐败交易,他们通过错综复杂的境内外投资掠夺敛财,其疯狂程度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几年前中石油腐败窝案爆发的起因就是几笔设备采购生意,受益者是周永康儿媳父母,在错综复杂的交易背后,中石油每年都会付出大笔资金。仅某个油田项目,中石油就给周永康儿媳父母支付了超出成本价8亿美元的好处费。而周永康儿媳父母获得的利益远不止这些,他们利用境外机构为其家族敛财高达数十亿美金。

能源巨头大如漏斗的财务与监管漏洞以及突飞猛进的石油生产,动辄千万亿的设备采购以及油气田投资等,为拥有支配权的高官以及幕后隐形人肆无忌惮的寻租提供了最好的温床。而现在承受腐败成本付出巨大代价的却是每一个消费者,而所谓力挺高油价的专家不过是几大能源巨头的传声筒。

过去发改委每次提高油价,专家们总是说国内油价低,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一旦高于国际油价,又会说什么税率标准不同,要求公众不要拿中国的油价跟美国比而要跟欧洲比。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人的1/10,油却比美国贵许多,专家们为何不比一比?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