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观灯赏月猜灯谜 品味传统元宵节

【大纪元2015年03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黄历正月十五,是华人传统的元宵节, 又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或放焰火。千姿百态的彩灯争奇斗艳,再配上各种灯谜,更增添了雅兴,使得这项活动具有雅俗共赏、万民欢乐气象。

华人传统新年止于元宵节。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故称“元夕”、“元夜”,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节日。

正月十五灯的节日

元宵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起源说法不一。其中两种说法比较普遍,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

另一个则与佛教有关,西域摩揭陀国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黄历的正月十五),要在城内做燃灯法会,纪念佛祖。随着汉明帝迎经白马寺,佛教进入中土,正月十五燃灯表佛的习俗也逐渐为人们所袭用。

据说元宵灯会从隋唐开始兴盛。而第一个描写元宵节的诗人据说是隋炀帝杨广。这位隋朝天子写的一首《正月十五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朝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朝代,元宵节张灯风气更盛。八十尺高的百枝灯树,竖立高山之上,百里都能见到。《朝野佥(qian)载》中描述:“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盛况空前,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宋代为五天;而到了明代则延长十天。成为中国灯节鼎盛时期。那时人们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明清两代,元宵的灯有了很大发展。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灯面转动,灯面上画着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还有一种龙灯,气势磅礡,精美绝伦,五光十色,引得人们兴高采烈,“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节猜灯谜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届时君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与答对。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赋予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

关于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拚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 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智猜灯谜的情景。

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练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纪晓岚解释道:五色包括青、黄、赤、白、黑,不是黑白红黄,就是青。“狐狼猫狗”都有“犬”旁,所以上联的谜底是“猜”。诗词论语都有“言”字边,不识东南西北就是迷失的“迷”,因此下联的谜底是“谜”。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果然有意思。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个字“日”。**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