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生活

囤积解密:电视囤积秀

拜电视真人实境秀之赐,欧美大众对囤积症已不再全然陌生。除了前面提及的《欧普拉秀》偶有专题报导之外,A&E艺术娱乐频道的《囤积者》和TLC旅游生活频道的《囤积:被杂物活埋》,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专门节目。前者从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为止共播出六季,八十三集节目中有逾百位囤积者接受拍摄;后者则于二○一○年开播,至今已在七季共七十五集的内容中,披露了上百位囤积者的心路历程。

上述二者的构成元素大抵不脱恶劣屋况、亲友访谈、专家学者的解析和劝说,以及清理过程的困难重重。被摄题材多数来自囤积者亲友的主动报名,他们和雪伦的子女一样忧心忡忡,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免费协助。而个案的源源不绝,一方面呈现出囤积行为的普遍性,一方面也反映出亲友们在权衡过后,仍宁可让“家丑”外扬的难堪窘境。

观众对这类节目的评价不一,有些人认为它们刻意强化囤积者缺乏自觉、肮脏污秽的形象,以协助之名行剥削之实,而且快速清空的做法也不利于后续治疗;有些人则肯定它们让囤积症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鼓励受影响者向外求助,也让不少观众开始检视自己的消费模式和家中物品,或是对这类亲友多了几分理解和体谅。可以说,它们令人厌恶却又鼓舞人心。

英国也有类似的节目。BBC新闻频道早在一九九九年的《污垢人生》纪实节目中,便介绍过在房屋内外囤积大批垃圾,以致屡屡和市政当局发生冲突的艾德蒙.崔伯斯。二○○二年崔伯斯过世后,BBC还特别为他制播了长达一小时的纪念特辑。

将近十年后,形象阳光的知名主持人洁丝敏.哈曼,也以《我的囤积者老妈和我》这部纪录片,公开了不为人知的家族秘辛:她老妈爱捡垃圾,她未成年的小弟因为无法进入被“回收物”塞爆的房间,而被迫住进大姊家中。哈曼与专家的介入令母女俩关系紧绷,所幸几番角力之后女儿占了上风,隔年耶诞节一家人才总算得以回家团圆。

二○一二年五月,哈曼在BBC推出了名为《英国最强囤积者》的节目,希望将成功经验复制在其他的囤积者身上,但其后两年仅播出四集。有别于强调戏剧性的美式囤积秀,这个节目忠实呈现了清理工作的缓慢进展,甚至有囤积者在专业团队好说歹说四个月后,仍不愿放弃任何物品。无独有偶,《隔壁的囤积者》系列也于同年七月在第四频道开播,至二○一三年五月为止共播出八集节目。

就在《隔壁的囤积者》播出最近一集之后,六十五岁的独居妇人安.布兰萧死于一场火灾。消防人员赶到后不得其门而入,费了半小时才在杂物堆中找到受困的她,只可惜为时已晚。此案法医抨击囤积秀为了娱乐目的,对最严重的个案轻描淡写。他呼吁制作单位应突显囤积行为的致命后果,毕竟除了囤积者本人,他们的家人、邻居和前往火场救灾的消防人员,亦面临极大的生命威胁。看来囤积秀在窥奇、警世和介入协助之外,还被期待要肩负宣导功能。

对台湾观众而言,囤积行为的萤幕初体验大概是来自日本综艺节目《黄金传说》。该节目有个名为“垃圾屋”的热门单元,模式是寻找日本各地的垃圾屋,并指派艺人说服屋主清理房子。如果屋主愿意改变,出任务的艺人便会协助清理以“达成传说”。经过辛苦的磨合和对艺人亲力亲为的眼见为凭,屋主最后通常都能卸下心防,娓娓道出隐藏在垃圾屋背后的真实故事。

印象中,此单元大约在二○○三年前后登场,当时我家和萤幕影像“相映成趣”,让我在观看时十分具有临场感。同年底家中发生一起窃案,老妈的囤积症状瞬间加剧,屋况可谓雪上加霜。短短一周内,杂物从已沦陷的三个房间内迅速蔓延至公共区域,在电视机和茶几间形成一道坚实的矮墙,从此坐在沙发上再也看不见电视萤幕,我被迫和所有的节目说掰掰。

二○一四年四月,NHK推出日剧《无声的贫困》,故事叙述在民间社福机构工作的小凉(深田恭子/饰),为解决社会问题不畏艰难地济弱扶倾。首集剧情以江田婆婆的垃圾屋为主轴,呈现出日本公部门对垃圾屋问题的袖手旁观,以及邻人对垃圾屋及其屋主的束手无策。所幸个性坚毅的小凉锲而不舍,终于让三年前遭逢丧子之痛的老婆婆同意清理,并开始扫除内心的哀痛。@

摘自 《囤积解密》方智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