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抢救汉本遗址 发现原民戴舶来品

【大纪元8月3日报导】(中央社宜兰3日电)3年多前,苏花改工程发现史前汉本遗址,参与抢救的中研院研究员刘益昌发现,当时原民穿戴的装饰品竟已是舶来品。

苏花改工程在2012年3月,进行谷风隧道南口桥墩工程时,意外挖到一批古文物,公总总局立即依文化资产保护法,暂缓隧道工程,由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益昌主导持抢救计划。

刘益昌形容,抢救遗址是替古代的汉本人搬家,让苏花改工程能继续进行,提供花东人一条安全回家的路。

遗址因位在北回线汉本车站的南端约600多公尺处,取名为“汉本遗址”,目前已挖出包括铁器、玉器、陶器、石器、金箔、玛瑙与玻璃珠,还有100多具石棺中的先人遗骸。

3年多前,苏花改工程发现史前汉本遗址,参与抢救的中研院研究员刘益昌(左)发现,当时原民穿戴的装饰品竟已是舶来品。 (中央社)

刘益昌从挖出遗骸研判,距今约1600年,当时的原住民已懂带着花莲的玉器,一路往南并渡海到吕宋岛及中南半岛,与当地人做贸易,换回玻璃珠与玛瑙,所以原民最早的装饰品其实是舶来品,也算是当时的台商。

另汉本遗址已挖出3件青铜器,比十三行遗址只发现一件还多,刘益昌认为,汉本遗址的重要性更大于十三行遗址,也是研究台湾史前文化的关键点。

刘益昌原本以为汉本遗址挖堀深度只有约3公尺,没想到后来又发现二次文化层,深度可能达6至8公尺,希望抢救遗址时间可以延长。

因苏花改工程而发现的汉本遗址,距今约1600年,目前已挖出包括铁器、玉器、陶器、石器、金箔、玛瑙与玻

璃珠,还有100多具石棺中的先人遗骸。(中央社)

公路总局说,目前仍希望依合约,盼年底前,抢救汉本遗址工作能告一段落,让受影响的两个桥墩工程能加速赶工,让苏花改能如期在民国106年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