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晴: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对全球二战战局的贡献

——在台湾“纪念国军抗战,光复大陆民国”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之二)

人气 757

【大纪元2015年09月23日讯】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二战战局中东方的主战场。这场伟大的抗战,规模空前、牺牲惨烈,时间长达14年之久。“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中华民国政府更领导了八年的全面抗战,直至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战场所取得的胜利是空前的,对全球二战战局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华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光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使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幸地是,由于国民政府败于“国共内战”,这场抗战胜利的荣光,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必须厘清人们观念中的一些误区,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最近,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所谓的:谁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争论,抛开中共伪造历史,企图攫取中华民国领导抗战的荣光之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所谓的“中流砥柱”是美国、或英国的论点。那么,中华民国的抗日战争,在全球二战战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这不光是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这也是人们必须了解的历史真相!

随着对中华民国抗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缅印战场,特别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进行的缅北、滇西反攻战役,近年来逐步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结合当年对中国战场作用的国际评论,特别是美、英、苏三个大国首脑的评论,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中华民国抗战对全球二战战局的贡献。

潘晴(笔者),在台湾立法院举行的“大陆变局与两岸的选择”研讨会上发言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缅印战场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威逼英国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远东殖民地后方。英国见势不妙,决定与中华民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并于10月重新开放三个月前为讨好日本而关闭的滇缅公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要求中华民国派军队入缅协助英军保卫缅甸。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共同对轴心国家作战。翌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美国派出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随后,中、美、英经协商决定,由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三个军(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张轸第66军)进入缅甸,协同英军队对日作战。

在中缅印战场,中华民国先后出动了40万大军,到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的东南亚战场上与美、英盟军协同作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和滇西地区历艰涉险,付出了巨大牺牲,不仅牵制了侵缅日军对整个太平洋战争的作战,拯救了英军在缅印战区不至于彻底失败,有力地支援了全球的反法西斯战争,而且与盟军协同保卫了印度,收复了缅甸全境,并对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上的对日作战,不仅是中华民国抗日战争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直接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贡献中,一个绝不应被忽视的方面。

对日作战的缅北滇西战场,是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由中美英三大盟国联合开辟的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而且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极其猖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极为艰难的时期,开辟的一个至关重要且颇具特色的大规模反法西斯作战的战场。

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堪称亚洲太平洋战争的第二战场,暨中华民国抗日战争的第二战场。与欧洲战争第二战场相比,除规模不可比外,其他诸多方面均可与诺曼底登陆战役相媲美,尤其是在战略意义方面。更何况,缅北滇西抗日战场,在时间上,比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要早了二年多,是一场由多国参与其中的、典型的协同作战,是二战中地形和气候条件最复杂、作战方式最多的一个战场。

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世所罕见,并涌现出一批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抗日民族英雄。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参加了缅北滇西大规模的反攻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获得了彻底的胜利,不仅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和开启了新的“史迪威公路”,使中国正面战场的补给状况有较大改善,更重要的是重振了因豫、湘、桂会战失败而损害的民心士气,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还使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人民欢欣鼓舞。

此次反攻战役,扫除了某些西方人对中国的轻蔑和某些国人的自卑心理,扬中华民族国威,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中华民国抗日军民对亚洲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贡献,是有目共睹和不容否认的。

二、中华民国在全球二战战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评估中华民国在全球二战战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许人们存在着争议,特别是中共长期宣扬的:蒋介石的“不抵抗论”,曾欺骗了许多国人。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在二战中,其它国家的表现,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大国(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表现。

很多人不知道当年军力和国力强大的法国(当时号称“头号陆军大国”),在战争爆发的6周内便向德国投降;当年军力和国力强大的苏联在开战半年间竟有300万红军(也有资料说是400万)被德军俘虏;当年军力和国力最强大的美国在菲律宾以10万余兵力(美菲联军)与5万余兵力的日军交战,结果全部向日军投降,美军统帅麦克阿瑟被迫飞往(撤退)澳大利亚。

只短短三个月,日军便横扫东南亚,不光在香港的英军向日军投降,当年军力和国力都很强大的英国在新加坡(所谓“东方第一要塞”、“不可攻破的堡垒”),以10多万兵力与只有3万余人的日军交战,结果向日军投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而此后,在缅甸的英军也惨遭失败,不得不在中国远征军的救援下撤退至印度。

二战时美国的海报。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中国,第一个投入战斗的国家”

1941年5月2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不断加强的“中国壮丽的防御战”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计划接近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2年1月21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丘吉尔并在演说中指出:“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

1942年2月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石:“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当时国军的英勇顽强不输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抗战后期装备美械的国军在西南(滇西、湘西)和缅甸反攻日军作战中的出色表现,令美国军事专家得出结论:“中国军队,在武器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它属于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中国抗日战场极大地削弱了日本的军力和财力,并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当时,日本陆军彪悍疯狂战力之强是世界公认的。

1945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而当时美国战时情报局认为,日军至少半数被牵制于中国大陆。

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资料记载,日军侵华兵力占其陆军总兵力的比例,1937 1941年为78% 94%,1942 1943年为64%,1944年为40%。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指出:“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它的主力仍然陷在中国战场上”。

三、中国抗战粉碎了日本的“北进”企图

1936年8月日本政府通过了《国策基准》,把“北进”(北上进攻苏联,向西伯利亚扩张)和“南进”(南下进攻南洋,向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确定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

苏联是日本的宿敌。日本陆军国防战略的中心目标是“北进”向苏联西伯利亚扩张;其国防的头号防卫对象是苏联,其次是英、美等国。日本陆军主张日本先应倾注所有兵力使苏联屈服,而后再向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这本应是力主“北进”的日本陆军进攻宿敌苏联的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也电告德国驻日本大使奥托:“用您所能运用的一切办法,希望努力使日本尽速参加对苏作战。”但在6月下旬的日本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上,尽管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力主对苏开战、协同德军夹击苏联,却遭到日本陆军首脑陆相东条英机和参谋总长杉山元的竭力反对。东条英机认为不能置中国事变于不顾,必须继续解决。

杉山元则指出:日本目前在中国使用兵力太大,再北进对苏开战,办不到。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必须继续努力解决当前的中国事变”,只能“在德苏战争的演变对帝国有利的情况下,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对苏开战被否定,“北进”实际作罢。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哀叹:“我们日本人因为对中国事变没有办法,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北进苏联)。”

中华民国的全面抗战,不仅粉碎了日本陆军主导的“北进”企图,而且使德国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的计划完全破灭。由于日本放弃“北进”,苏联得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从而在卫国战争最艰难时期能全力与德国进行决战,并把54.2万兵力、5,000余门火炮和3,300余辆坦克从其远东(西伯利亚中东部)西调苏德战场。

从远东西调的精锐兵力在关键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远东部队建制完整、装备精良并适应在严寒气候中作战)。苏联军事史学家指出:这“清楚地证明远东军队对战胜法西斯德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它们“是在对德战争最艰难最重要的时刻由统帅部调往苏德战场的。”

还要指出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作为战略后方的苏联亚洲部分组训练了源源开赴前线的数以百万计的战略预备兵力,及时制造出送往战场的大批飞机、坦克及火炮等武器装备,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中华民国的抗战制止了日军“北进”,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对苏联战略后方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最终赢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具有绝不能忽略的重要意义。

当时的斯大林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说:“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对苏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兵力被牵制在中国。”

苏联元帅崔可夫指出:“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四、没有中华民国的抗战,世界历史将会改写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开始“南进”,当时日本派往东南亚地区作战的陆军部队仅10个师团又3个混成旅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1/5,而在中国战场则保持35个师团。日本“南进”的推迟和进攻规模及作战范围受限,使其冲出亚洲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计划完全落空。

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确实,假如没有中华民国持久而顽强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就必将是另外一种写法了。

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富勒在其所着《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兵力在太平洋上拼死一战。如果日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就要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日本之所以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给予重大影响的结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近4年半时间里,国军独自英勇顽强地抗击强大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彻底粉碎了日本迅速征服中国的企图,使其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而不能自拔。

1942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说:“千百万中国人民在漫长的4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

由此可见,二战中的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华民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流砥柱,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顽强的国军抗击日本法西斯最早、时间最长,其坚韧拼搏、忠勇牺牲,可歌可泣。其对全球二战战局的贡献,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关键的部分!否则,世界历史就有可能改写。

五、中华民国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39年10月2日就任的日军参谋次长泽田茂已认识到:“依靠武力决战解决中国事变的做法,是没有出路的。”其前任中岛铁藏同样认为:“继续打下去对日本非常不利,即使打下武汉、广东,也不可能使中国屈服。”

1940年秋,开战之初曾狂妄声称一两个月足以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不得不承认:“从窘境看,想孤立地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近卫(日本首相)也好,松冈(日本外相)也好,对中国事变都已灰心了。”

1940年12月1日日皇裕仁竟悲观地问参谋总长杉山元:“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上,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

其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在中国战场已陷入困境,强悍疯狂的日军已被英勇顽强的国军拖得灰心丧气了。1943年,岗村宁次(时任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和重光葵(日本外相)对侵华战争已有共识:只有让步妥协,除此别无良策。

据重光葵战后所着《昭和的动乱》中记载,当时日皇裕仁迫切希望与中国尽快“恢复和平”,表示只要能维护国家的尊严,其他如海外领土等问题,不必多作考虑。

日本裕仁天皇的侍从小仓库次的日记记载:日皇裕仁1942年10月12日发言称,“支那(中国)比想象的要强大,大家都对事变的情势出现误判,尤其是作为专业部门的陆军也判断失误。”次年1月9日,日皇裕仁说:“日本太小看支那了,应尽快终止战争,然后利用10年时间来增强国力才是上策。”

在日本孤注一掷发动了“一号作战”的1944年6月,尽管当时日军已在河南会战中获胜,日皇裕仁在听取了中国战场形势的调查报告和日本国内军需工业状况的“绝望报告”后,明白大势已去,遂指示:“听说云南作战也无望(国军在滇西奋勇反攻日军),所以我定下决心,除要求媾和以外,别无他法。”6月22日,日皇裕仁召集6名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再次指示:“关于结束战争的问题,要具体作好研究,努力实现这一目的。”

由此,日军实际上在中国战场已经失败,坚苦卓绝的八年持久抗战,已使日本陷入了不堪重负的狼狈境地,从全球战场的趋势来看,日本已必败无疑,而美国投掷两颗原子弹以及苏联红军的参战,不过是将其溃败提前了。因此,单独地强调是哪一国打败日本的说法,所谓:美国才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论点,只代表着部分史学界人士的看法。

正如战后日本人自己说的:“日本在败于美国的物质力量之前,早就已败给中国的民族主义了。”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的报告认为:“即使不投原子弹,即使俄国不参战,即使不制订进攻的计划,日本也是会投降的。”

--原载《北京之春》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史海】抗日期间中共破坏大事纪
中国百姓要求恢复抗战历史真相势不可挡
静心:中流砥柱 非纪元莫属
荀珍翔:谁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