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阳祭祖拜足一月 传承孝道近千年

新界围村祭祖一月 福荫后人承继亲情

人气 1570

【大纪元2016年10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梁珍香港报导)吹唢呐、读祭文、摆放祭品,甚至穿长衫祭祖,这些如粤语长片中的镜头,每年于重阳、清明时节,都会在新界围村一带重现,俗称“春秋二祭”,是新界围村人相当重视的传统。

他们早于北宋前后已南迁至香港,在新界多个地方建村立业,延续至今900年左右,可说是原原本本的第一代香港人,因此保留了中国古时祭祖的传统。

本周日是黄历九月九日重阳,又称敬老节。虽然热带气旋“艾利”接近香港,或影响民众当日祭拜祖先。不过,港人一向重视重阳节,每到重阳日各大坟场均大排长龙,故除非八号风球,否则祭拜如常;尤其是有近千年历史的新界围村一带,重阳祭祖更拜足一个月,代代相传。

曾担任《今日睇真啲》创作主任、现为香港民俗掌故专家的周树佳表示,在当今人情淡薄、纷争不断的社会,港人仍保留重阳节传统,敬天祭祖,孝道重现,乃香港之福气。

据周树佳介绍,市区人是黄历九月初九拜山,围村人则从九月初一,拜到九月三十日,拜足一个月。除重阳日拜自己已故的高堂外,其它日子还要“拜太公”,以纪念昔日开基祖先。当中以新界五大家族,包括邓氏、侯氏、廖氏、文氏及彭氏祭奠规模最大,因为子孙最多。

此外,市区九龙竹园莆岗林氏亦有保留祭祖,但随着1957年竹园村被拆,令该族群拜祭的风气式微。

邓家千人拜风水祖坟

有文章指,香港重阳祭祖仪式源于上水廖氏。不过,周树佳认为,廖氏元末明初才迁入香港,在新界五大家族中最年轻,惟其规模较大,故受瞩目。不过,元朗邓氏,以及新田文氏的拜祭历史更久,规模亦不小。

邓氏分有五大房,在不同村落开枝散叶,其中有两房定居香港,三房住在东莞。

据夏村邓氏27传子孙、屯门紫田村村长邓德森介绍,每年黄历九月十九日(即今年阳历10月19日),五房子孙约定到近荃湾愉景新城一带的“半月照潭”,拜祭广东邓族三世祖邓日旭,如同一次宗族大聚会,有过千人参加。

“我们夏村有两辆巴士去,锦田有三、四辆巴士去,非常多人。”邓德森称,今年拜祭时间从10点半开始,直到12点多结束。由邓家不同房的人轮流主祭。

“半月照潭”是香港名穴之一。周树佳披露,据邓氏族谱记载,北宋年间,四世祖邓符协通晓风水,发现香港风水很好,故将江西的祖先移到香港,除葬在荃湾外,有的还散葬在元朗,包括近期引起争议的横州一带。“政府起公屋,要起少一栋,就是因为横州有邓氏祖坟埋在那里。”

文天祥后人、大埔泰亨文家顺村长则表示,新田文氏祭祖规模最大的是,黄历九月十六日到落马洲警署附近的祖坟拜祭,连同深圳文家后人一起拜。

香港民俗掌故专家的周树佳表示,港人保留重阳节传统,敬天祭祖,孝道重现,乃香港之福气。(受访者提供)
香港民俗掌故专家的周树佳表示,港人保留重阳节传统,敬天祭祖,孝道重现,乃香港之福气。(受访者提供)

陶氏:饮水思源尽孝道

除新界五大家族外,居港700多年的屯门陶氏,于九月初四率先举行祭初世祖仪式。据说屯门陶氏初世祖陶文质于宋末元初迁居于屯门,葬于牛潭尾,故于牛潭尾拜祭。

初世祖陶文质第20传子孙、陶兆林村长说,他们拜祭祖先,除了体现孝道之外,亦会铭记祖训。(宋祥龙/大纪元)
初世祖陶文质第20传子孙、陶兆林村长说,他们拜祭祖先,除了体现孝道之外,亦会铭记祖训。(宋祥龙/大纪元)

当日本报记者随同陶氏一起从屯门出发,前往元朗新田牛潭尾。因车路崎岖,不少地方都被杂草掩盖,非陶氏族人带领,一般人难寻此地。不过坟墓修葺完整,位处高地,相当开扬。

大概12点多,陶氏子孙约五六十人到场人齐后,即开始拜祭,约时一小时。不少陶氏长者均穿长衫,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在唢呐吹奏下,拜祭由司仪主持,宣读祭文,摆放烧猪、水果、米饭、烧酒等供品。陶氏分三房,由辈份最大的18传开始拜祭,年纪最大的九十余岁,亦有从外国回来的陶氏后人,首次拜祭。

据18传长房子孙陶达臣介绍,以往围村人穷,过节时才有猪肉吃。原本拜祭结束后,会举行“太公分猪肉”仪式,每人分几两猪肉,“非常矜贵”,但因时代发展,分猪肉太麻烦,先改为按丁(围村人,男士算一丁)分钱,每人十元,人人有份。除了初四拜初世祖外,初五会到大屿山拜五世散仁祖,初六到虎地拜七世维益祖、初八到松山拜二、三世祖,初十、初十一到凤地分别拜四、六世祖,重阳则拜父母。

对于围村人为何保持此传统,他表示:“这是新界人的孝心。饮水思源,没有我们祖先在香港开创,就没有我们后人,是一种感恩的心。”20传子孙、陶兆林村长则说,他们拜祭祖先,除了体现孝道之外,亦会铭记祖训,提醒自己做人要公正、公平,去除私心,团结族人。

沙田曾氏望后代繁荣昌盛

此外,位于新界沙田的客家围村曾大屋,面积6,000多呎,是目前仅存的最大的客家式大宅。曾氏家族第六代后人曾先生称,曾氏后人亦相当重视祭祖的传统。今年九月初二即先到曾大屋附近的山“拜太公”,约有一二百人参加,子孙每人分300元。

在香港沙田狮子山附近有一个面积达6,000多呎的围村建筑——曾大屋,是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宋祥龙/大纪元)
在香港沙田狮子山附近有一个面积达6,000多呎的围村建筑——曾大屋,是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宋祥龙/大纪元)

至于今年重阳提早“拜太公”,后拜已故高堂,曾先生认为是族人越来越重视传统之故。“他们认为要拜祖先为先,尊重祖先。”此外,和其他族群不同的是,他们在清明还会加拜祭“福德公”。

相传清朝时期,曾三利两兄弟从广东梅县五华移居香港筲箕湾,靠打石为生。某日看见山上有灯火,感觉甚奇,发现一幅无人认领的骸骨,故收起埋葬,其后不久,“买入几缸咸鱼,下面有金银”,曾氏相信是“做善事有善报”之福,从此改变命运,并将孤魂作为“福德公”,每年清明予以拜祭。

对于围村人重视祭祖,曾先生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不能遗忘。“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祭祖是尽孝道,子孙亦得到祖先庇佑,比如我们子孙经常拜祭,都较为富有些。”另外,家族平常少见面,可借此维系一个家族的团结,其次是保持传统,希望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佩挂茱萸等习俗,相传是由东汉时桓景和费长房故事而来,据说这些习俗有消灾避厄之功效。而在香港,重阳祭祖,则是广受港人重视的传统习俗。

“孝”是人生福德的根源

重阳节,黄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最早的重阳节传说起源于神对人的看护,是神传文化的一部分。大唐把元日(华人新年)、寒食、上巳和重阳列为传统四大节日。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古时常在此日进行祭祖与敬老崇孝活动。

1-5

原本不过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大陆,近年来也出现年轻人穿汉服祭祖,重归传统的活动。

曾氏家族第六代后人曾先生乐见此现象,认为值得提倡,“共产党文化不讲信仰,不鼓励拜祖先。文革时,我的外父不敢供奉祖先。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缺失,年轻人没有传统的观念,没有信仰,变成人的心没有慰藉,变成空虚。现在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民俗专家周树佳也说,尽管历经时代变迁,香港围村人一直都很重视传统习俗,值得保留和发扬。比如新田文氏家族,有很多人移民到荷兰,但重阳前,不少人都回港祭祖,直到过完黄历新年。

“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传递孝道思想。特别是今时今日,人情淡薄。不过,重阳、清明祭祖时,却见到很多人,非常、非常兴旺,很壮观。即使香港有很多社会问题,但从这些传统节日,发现孝道思想很牢固,大家都认同饮水思源。”周树佳说道。◇#

责任编辑:李薇

相关新闻
砍重阳敬老金  柯文哲:我一定不会退让
取消敬老金掉民调 柯文哲:改革一定会阵痛
重阳敬老“宝”可梦   百岁人瑞专刊发表
敬老金改转账 长辈:握在手中较有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