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颜丹:“中国霾是中性的”?

【大纪元2016年11月19日讯这句“中国霾是中性的”说法,是(中共)党报《科技日报》在一篇题为《伦敦雾≠中国霾 二者空气化学过程相同但成分不同》的文章中得出的观点。该文章说,“1952年12月笼罩伦敦上空5天的一场大雾,夺走多达1.2万人的宝贵生命”,“一支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夺命雾霾的成因”。这项研究表明,“伦敦夺命大雾与中国雾霾具有相同的化学反应过程”,“但与伦敦雾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霾来源于尺寸小得多的纳米颗粒”。更重要的是,“伦敦雾是强酸性的,中国霾基本上是中性的”。

时下,中国各地正值频繁发布阴霾预警的敏感时期。在这种举国上下深陷高浓度霾的灾期,党报这篇文章非但不能缓解“灾民”的焦灼情绪,反而会让中国人更加无所适从。一方面,好不容易接受了一些科普教育的中国人或早已习惯用那个“PM2.5数值”来判断雾霾的严重程度,如今突然跳出“中性”一词,极有可能又会陷入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对于长年累月呼吸着动辄就导致“爆表”的高浓度霾的中国人来说,轻描淡写的官方辞令以及刻意弱化污染程度的词汇,都只会让他们的心里更添堵。

因此,在党报文章的“热门跟帖”中,被最多人置顶的一条帖子是我们的雾霾是绿色的、健康的!!“我们的雾霾是绿色的、健康的”。如果说,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太过含蓄,那么排名第二的帖子——“再过几天就是‘专家’说,中国的霾是健康的,不会影响健康,常吸霾有助延年益寿”中的反语色彩就是显而易见的了。看来,中国的老百姓早已识破了官方的话语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基本标准或只有一条,那就是凡老百姓遭灾,那都不算事儿。

这样的逻辑在上述提到“中性”一词的文章中也有凸显。按照官方的判断标准,英国伦敦的雾霾由于“笼罩伦敦上空5天”、“夺走多达1.2万人的宝贵生命”,因此就能被称为“强酸性的”“夺命雾霾”,那么如今中国这一场场只称得上是“中性”的阴霾,应该说,是不可能危及生命的。然而,这种推断却与现实大相径庭。世卫组织在2014年的时候,发布了一份《全球癌症报告》,其中明确表示,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在肝、食道、胃和肺这4种恶性肿瘤中,中国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

也就是说,由呼吸道疾病引发的肺癌患者在中国的致死率最高,且患病人数以世界排名第一的速度增长着。可见,相比伦敦早已消散了数十年的“夺命雾霾”,中国这厢正处在肆虐期。管它是“酸性”,还是“中性”,说白了,都是能致人死亡的“毒霾”。这样的定义或才是恰如其分、深得人心的。既然《全球癌症报告》已指出,“中国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的癌症有四种,那么借用“毒霾”一词,我们或可说,中国还有“毒食品”。这些“毒食品”除了由人为加工之外,种植食物的土地以及灌溉土地的水源则更是其中毒素的来源所在。

而中国有没有毒水、毒土地,无数相关的监测报告早已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依据。这里之所以提到,中国除了空气污染之外,还有同样具有致命性、却较之空气不那么直观的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只是为了从资源循环的科学角度来进一步证实,能够用来形容雾霾的所谓“酸性”、“中性”、“碱性”实际与土地和水污染密切相关。

“360doc个人图书馆”有一篇题为《雾霾的真实原因》的文章指出,“空气中的酸性本身就不是空气自带的,而是主要来自于土壤的酸性”;而“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极易在这一区域形成雾霾源”。此外,“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硝酸盐(使空气变为明显酸性的最直接物质)的累积”。这样的说法与上述党报那篇文章所说的“在中国,二氧化硫主要由发电厂排放,二氧化氮来源于发电厂和汽车,而与硫酸发生了中和作用的氨,绝大多数来自肥料的使用和汽车尾气排放,这些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的雾霾”颇为吻合。而其中提到的这些有害物质,显然与中国近40年大力发展“化工”、“重工”产业有关。

有意思的是,党报在文章的最后已总结得出,“减少氮氧化物和氨氮的排放,或是遏制硫酸盐形成进而减少雾霾的有效之道”。也就是说,摆在一直致力于用权力来谋求发展的官方面前的,其实就是权贵利益与大众环境的取舍问题。从如今党报这篇仍在拿“酸性”、“中性”说事的文章来看,官方痛下决心、力争解决各类污染问题的意愿,仍隐现着犹豫和踯躅。若有一天,当官方用来判断污染严重与否的标准不再是故弄玄虚的专有名词,而是各类癌症的新增病例是否递减,戴口罩的路人以及在超市狂购纯净水的民众是否在减少时,我们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官方的诚意。

责任编辑: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