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

台商赴陆投资 4年减新台币745亿

【大纪元2016年06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筠芸台湾台北报导)经济部15日公布产业经济统计数据,台湾去年直接投资大陆金额为44亿美元(约新台币1,426亿元),创4年新低,相较2011(民国100)年减少23亿美元 (约新台币745亿元)。

据统计,台湾直接投资中国的金额,2008年为19亿美元,2009年大幅增加至66亿美元,2010年、2011年皆达67亿美元;2012年下滑至62亿美元,2013年、2014年再减少为52亿美元,去年降至44亿美元。

经济部表示,中国大陆1979年开始逐步引进外商投资,凭借相对低廉及充裕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台湾1990年开放台商投资,以劳力密集的制造业为主,投资制造业达九成,但后来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制造业投资比重逐年下降。

据统计,台湾核准对中国投资的产业别金额,制造业在1997年占九成,随后逐年递减。2008年剩下81.9%,2012年58.8%,去年为59.1%;制造业投资金额最高峰在2010年108亿美元,去年剩65亿美元。

相对于制造业投资递减,服务业则逐年攀升,2010年核准投资金额达35亿美元、占24%;去年已达44亿美元、占40.2%,其中以金融及保险业成长最多。

“台商在陆遭受双面夹击”

对于台商赴陆投资递减的现象,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蔡明芳指出,台商原本长期倚赖低成本厂商,造成在需求面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力,而要维持低价格竞争力,只能从成本面着手,但因生产相近产品的厂商越来越多,致使台商近年在中国市场不断萎缩。加上中国最近经济不好,对台商而言,需求面赢不了别人,在成本面台商能节省的成本有限,还是比不过对手厂商,等于受到两面夹击,所以造成厂商投资慢慢下降的结果。

至于中国经济现状如何,蔡明芳直言,没有人能说得准,但可从中国政府之前经济手段,包含人民币下跌情况以及厂商的行为来得知。理论上,若中国经济在变好,先进国家厂商应会持续进驻,或中国当地的厂商应会持续不断蓬勃发展,可实际上不是这样。因此,从各种面向观察,中国整体经济应该下滑。

对于新政府上任,两岸未来的互动会如何?蔡明芳说,行政院长林全在三三会上坦言,就业机会才是政府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等于在向企业主宣示,不要再告诉政府透过贬值、水电降价或引进外劳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若只是希望解决成本面问题,那不好意思政府做不到。”

“产业应以合作代替相残”

“但如果企业主告诉政府设厂能带来稳定就业机会,政府会义无反顾提供帮助。”他指出,这不是政府找麻烦,是希望厂商能变得更好,带来就业机会。不见得一定要厂商回来台湾才带来就业机会,若厂商变得够强,到世界各地都会带来就业机会,“是好的厂商到哪里大家都抢。”

但蔡明芳坦言,但这对台商而言不容易,但越不容易,越需要厂商团结,有时候厂商之间不是只有竞争而已,必须想怎样透过合作,让双方变强。“像硅品跟日月光案之前吵吵闹闹,最后合起来了”,当然未来结果还不知道,但目前社会的反应是给予正面评价,毕竟让公司变强可以到外面去打仗。“这就是台湾厂商接下 来需要的产业模式,而不是自相残杀。”◇

主要国家对陆直接投资金额

香港 新加坡 台湾 韩国 日本 美国 德国
2015 金额(亿美元) 927 70 44 40 32 26 16
2011 770 63 67 26 63 30 11
2015 占比(% 73.4 5.5 3.5 3.2 2.5 2.1 1.2
2011 66.4 5.5 5.8 2.2 5.5 2.6 1.0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外资司 记者郭岳仁/制表

责任编辑: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