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

八千年骨笛不哑 清越嘹亮世界第一笛

一把骨笛,一把将人类音乐史往前推进了8-9千年。中国河南省漯河市武阳县贾湖村遗址出土的骨笛打开了人类古音乐文化的一扇小窗。历经八千多年的地底掩藏,骨笛音声依然清乐嘹亮,真是人间奇宝。

贾湖遗址中华第一笛出土

1983年至2001年间,位于淮水上游的贾湖遗址挖掘出土了30支骨笛。这些骨笛又称“贾湖骨管”,大多是以丹顶鹤的尺骨制成的,长度在23釐米左右,两端开口,形制多样,有5孔、6孔、7孔,也有8孔的,同时音调的表现非常丰富,具备有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变化表现。它不仅能吹奏中国的五声音调的乐曲,也能演奏出七声音调的乐曲,同时还能吹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乐曲或外国乐曲。出土骨笛的音高、音色表现也非常优美,多数具有2个八度以上音域。

从出土品来看,其中341号墓出土的两支骨笛已有轻度的石化迹象,显露了骨笛的年代。据考古学常识来说,凡是有石化痕迹的骨器,其年代至少有一万年,因此,也反映了骨笛的历时古久。

从出土骨笛的年代来看,也有早、中、晚期的分野。早期的5孔的骨笛,出现于距今九千年前,甚至可能上万年;中期的6、7孔的骨笛在八千多年前也出现了;而晚期的骨笛,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当时在主流的7孔骨笛之外,同时间有8孔的骨笛,这时期的骨笛也已经具备了表现变化音的特长。

〈和乐图〉,三位美丽姑娘在花庭中玉栏旁,或吹笛、笙,或弹古琴,似闻谐音悠扬,如梦回古代冶情民风。(章翠英 绘/大纪元资料)

不同凡响 八千年前笛音再现

其中,1984年在M282号墓出土的1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目前保存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八千年以前的骨笛笛音再现震惊了现代人。

这些出土的骨笛中有7支经过测音,笛子演奏家们试着以竖吹、斜吹等方式试行吹奏,吹出了骨笛的基本音阶。不同的吹奏法带起笛音的沉厚与清亮的不同音色表现,一直激发着研究者的探索热情。曾经有吹奏家用一支骨笛吹奏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曲调,音高准确、音色嘹亮。骨笛时隔八千多年仍然不同凡响的表现音惊四座!

其实贾湖骨笛从中国大陆惊动了全世界!贾湖骨笛已经被推定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因为这些已被发现的30支骨笛制作规范、形制固定,更珍贵的是,它们的数量足够展现贾湖骨笛跨越新石器时代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贾湖遗址已经挖掘出的445座墓葬中,仅在16座墓葬中发现有骨笛,显然骨笛在当时应该是高贵的珍品。拥有骨笛的墓主身份也非一般,据研究显示,骨笛拥有者在生前有着巫师、祭司或酋长等相关的特殊职业、身份,在贾湖地带的氏族中具有特殊地位 。由此看来,骨笛应该扮演着人与天、人与神沟通之间的重要角色。

惊世纪录 骨笛之作技艺精湛

更令人惊奇的是骨笛的制造技术非常精良。贾湖骨笛的音高瑕疵小于6个音分,连专业演奏家也听不出,真是令后人拍案惊奇的技术。专家指出,骨笛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早期的M341号墓1号、中期的M28220号和晚期的M2534号三支骨笛,都留下了制作时为精确计算孔距的刻度。显然,这是就是骨笛音高表现完美出色的一个技术辅证。

鹤骨为笛 其声清越

制作贾湖骨笛的材料--丹顶鹤的大型尺骨来自贾湖乡野。在当地发现的古代动物群落中,有丹顶鹤、环颈雉和天鹅三种飞禽,所以骨笛的制作是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的表现。

中国古人对丹顶鹤观察入里,鹤骨为笛,其声清越。(Koichi Kamoshida/Getty Images)

鹤骨为笛 其声清越

丹顶鹤这种仙灵飞禽,长长的脖子可达一米,其末端盘曲于胸骨之间具有共鸣腔的作用,引吭一声可以传声数千米外。丹顶鹤颉颃飞翔,振翮于霄汉,和鸣于苍宇之际。中国古人对鹤鸟的特长早有观察,在《诗经·小雅》有〈鹤鸣〉篇章,赞誉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中国古人早发现了“鹤骨为笛,其声清越”。以鹤骨为笛的贾湖骨笛的确不同凡响,它成就了“中华第一笛”,也拔得世界上完整展现的吹奏乐器头筹。

中华文化尚音乐盛文功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音乐和中国文化就息息相关,贾湖骨笛的发现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到“伏羲氏灼土为埙”、“女娲制笙簧”,而在黄帝之前乐官就是由专职的伶人担任了,例如尧舜的乐官夔、黄帝的乐官伶伦,都在史上留名。早期中国史上垂名的名君都懂得音乐颐养身心陶冶性灵之道,周朝一代制礼作乐更是重要的教化治世之功。

而距今近八千多年贾湖骨笛的出土发现改写了中国的音乐史,突破了先秦音乐只有五阶音域的历史考察认识,中国乐器的发明也由三皇五帝时代大跨距提前三千年以上。这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成熟的吹奏乐器--骨笛让中国文化又拿下了一个世界第一。骨笛本身的表现力和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都可说是一惊世纪录的发现!诚然,掩盖在地底下的史前文化中的惊世史前文明还不知凡几!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