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为经济学击败市场的诺贝尔奖得主

人气 4439

【大纪元2017年10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张东光综合报导)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得奖者是美国经济学泰斗、芝加哥大学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生于1945年的塞勒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奠基者之一,已被美国媒体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曾著有《赢者的诅咒》、《轻推》等经济学论著。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盛赞塞勒是“行为经济学先驱”,称其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了经济学的决策分析中,评审还将塞勒的行为经济学归纳为三大方面,其一是“受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即凡人作决策时往往不会考虑所有可能选项和其长远后果;第二是“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即人们作决定不会只顾自己,亦会考虑是否公平和其他人福祉;第三是“欠缺自制力”(lack of self-control),即人们往往知道某件事长远对自己好,却因抵受不了眼前诱惑而没有做。

CNBC新闻网报导,塞勒在股市操作的实证上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其协助掌管的价值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自2009年美股牛市启动以来大涨512%,击败同期间标普500指数的277%和罗素2000指数的340%。

塞勒在受访时表示,他运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投资,例如当某家公司的财务长持股突然暴增一倍,他就会认真研究该公司。

一年前,塞勒受访时称投资人所犯最大的错误是过度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精明,但多数主动式基金经理人的绩效却仍然跑输大盘,他同时建议投资人最好不要持有自己所任职公司的股票。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人类是理性的,会计算,有创造性且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派则质疑理性假说,反而在分析人类行为时加入了认知、社会地位、情绪、个性和情境等心理学因素,从而有助于解释现实社会中的“排队心理”、“名人效应”、“网红效应”、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彩票购买心理。

塞勒还提出了“心灵会计学”(mental accounting)理论,认为人们在心中设立了“房贷”、“度假”、“退休”等不同账户,而不同来源的账户资金也有不同的消费模式。他同时提出“损失意识”或“禀赋效应”的观点,用来解释人们为何在拥有某种物品时,会比他们在未拥有前认为更有价值,也因此解释了为何许多人买进股票后坚持不卖的投资心理。

有趣的是,现年72岁的塞勒也曾在2015年电影《沽注一掷》(The Big Short)中客串演出。该电影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依真实事件改编,他在片中就是利用行为经济学解释了金融海啸出现的原因。#

责任编辑:叶紫微

相关新闻
诺贝尔经济学奖 契约理论2学者共享
诺贝尔经济学奖2得主 他们的贡献是什么
美股屡创新高 近八成企业指归功川普新政
川普减税计划可望成真 美股全面上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