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飞缅甸 蒲甘曼德勒深度游

直飞缅甸的最好时节 探索美景与秘境交织的文化之旅

人气 353

【大纪元2017年10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英格报导)第一次对蒲甘的印象,停留在缅甸国家航空公司的一张年历卡——云雾缭绕层层塔林,缓缓升起的热气球如剪影一般印在晨雾之上,飘渺而神秘,仿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我暗想,有机会一定要去,而且一定要搭热气球⋯⋯

缅甸只有三个季节,三月到六月是夏季,干旱而闷热,七月到九月是雨季,很难见到阳光普照的蒲甘。而去缅甸旅行最佳时机,是十月到二月。这个时候,蒲甘和茵莱湖都有热气球旅行,热门到要提早几个月才能订到票。

蒲甘,是缅甸中部曼德勒省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公元9世纪到13世纪, 蒲甘王国统一了这里,成为后来的缅甸。11世纪至13世纪,曾有超过10,000个佛教寺庙及佛塔矗立于此。当时的蒲甘非常繁荣,据说鼎盛时期居住着五万到二十万的居民,同时她也是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吸引了从印度、斯里兰卡及高棉帝国的僧侣及学生远道而来。其后蒲甘经过数次地震与战争,目前仅剩两千多座佛塔分布在蒲甘平原。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视为与吴哥窟齐名的文化遗产。可以说缅甸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发源于蒲甘。

接待我的Linn是蒲甘当地缅族人,虔诚的佛教徒,敦厚纯朴,可以说蛮流利的英语。讲起蒲甘的历史文化,滔滔不绝。问他电邮地址、脸书账号,却是一窍不通——不是没有手机,是完全不需要用到。这里远离尘世的烦嚣,蒲甘人生活在另一个世界。

赤脚踏千石

Linn的车子停在佛塔外面的石板路上,我们就得下车了。所有的人都要把鞋子脱在佛塔区外面,然后赤脚走在凹凸不平的石头及黄土路上。原来在仰光寺庙中的赤脚而行只是小儿科,用来给我习惯一下行脚的感觉,现在才见真章。我要背着十几磅的摄影器材,爬上几十米高的石砖砌成的佛塔,而阶梯几乎是垂直于地面。不过为了拍摄美景,顾不上那么多了。

佛塔外几乎垂直于地面的石阶。(英格/大纪元)
从佛塔上远眺附近的佛塔。(英格/大纪元)

拍摄绝佳美景的条件

若要拍摄美景,早晚的阳光是最重要的元素。每年10月到2月,蒲甘的清晨比较凉爽,雾气会在日出时慢慢聚散,塑造出千佛塔的层层光影,是拍摄的绝佳时间。无论是在热气球上还是在佛塔上,景色都美得令人窒息。所以最好住在离旧蒲甘不远的酒店,便于看日出日落。

在蒲甘可以有几种交通方式,最好能在这里住上至少两天:坐热气球俯瞰晨曦夕阳中的千佛塔;搭船顺伊洛瓦底江饱览两岸风光;乘坐马车、包车或电单车近距离参观,随时可攀上佛塔远眺蒲甘建筑群。各类交通工具都可以通过当地旅行社或酒店临时安排。热气球就一定要提前通过当地旅行社或网络预订。”

乘坐马车游览蒲甘,悠然自得,别有一番风味。马车伕会建议从那里登上佛塔能远眺到最美的蒲甘。(英格/大纪元)

只对远处人微笑的佛陀

蒲甘虽然有几千座佛塔,但大型寺院并不多,阿难陀塔寺建成于公元1105年,是其中一个最为著名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但工艺、建筑结构及技术却是后来众多寺院效仿的蓝本,可见其对缅甸佛教建筑及文化的影响。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据说当年蒲甘皇朝的第三任国王(King Kyanzittha)遇到八位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高僧,从他们口中得知喜马拉雅山中有一个修行圣地名为Nandamula的石窟,高僧们以神通给国王展现了圣地的景观。于是国王命令工匠按照他见到的圣地兴建了阿难陀寺,实现了清凉的室内环境。

寺庙外的蒲甘,白天的气温达到四十度,寺内没有空调却非常凉爽。这座寺庙以三层塔基为基础,每层再加立小塔,中间方形平台四面各有一9.5米高的立佛,面向四方:面北的拘留孙佛、面东的拘那含牟尼佛、面南的迦叶佛及面西的释迦牟尼佛。每个方向都有回廊延伸至大门。中间方形有两层石壁,石壁上也都雕刻着很多小佛像,非常宏伟。

阿难陀寺里面的底层塔基有双层石壁,每层石壁都有上百尊佛像。(英格/大纪元)

来到迦叶佛像前,Linn叫我仰望佛像,问我见到了什么表情。佛陀眼睛下垂,从下面看上去,好像在注视着我,慈悲而严肃;他又叫我站在远处,回头一看,佛陀正微笑地看着我。据说在一千年前的缅甸,只有达官贵族才能近距离参拜佛像,这种独特的工艺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诚心礼佛、勤政爱民。然而这个技术并没有流传下来。如今面向东、西方的佛像,早已在火灾及地震中损毁而重建,但却永远地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然而对历代缅甸皇朝来说,佛陀的教化却一直影响深远,即使昂山素姬也从打坐学佛中体悟治国之道。

站在近处(左)与远处(右)见到的不同表情的迦叶佛像。(英格/大纪元)
面北的拘留孙佛,同样保持了原有的技术,从远处看,佛像正在微笑。

虔诚的敬天之道对缅甸的工业及农业都有很大影响。虽然缅甸开放了市场,但仍然保持传统的耕种及工艺承传。这点无论在蒲甘、曼德勒,还是在茵莱湖都可见到。许多农业及手工艺工厂供人参观:不施农药的农产品、天生天养的渔业、全天然成分的美容品、全天然原料制作的手工艺品⋯⋯无工业化的过程、不过度开发的资源,反而令开放中的缅甸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这点来看,她倒是站在了世界的前端了。

Linn带我去到农产品市集,这里大部分小贩都是附近的农家,售卖当季的蔬果、日常生活用品,因在旅游区,也有手工艺品。见到有卖丝绸混棉的longyi(当地的长裙),我马上跟对方讨价,买了一套。在仰光的时候,即使穿着过膝的裙子,进入寺庙的时候,还是被念了一通,因为我的上衣没有盖住肩头的袖子。在蒲甘,所到之处都是佛塔寺庙,一定要买一套Longyi来傍身。

猜得到这是什么?这可不是栗子,是当地出产的纯天然的糖,吃起来有一种清香,完全无添加、无漂白,非常适合讲求健康的都市人。(英格/大纪元)
每个缅甸人在脸上都涂上这种天然防晒霜“特纳卡”,老板娘示范用黄香楝树干研磨出树皮上的黄香楝粉,成为防晒霜。(英格/大纪元)

每个缅甸人在脸上都涂上这种天然防晒霜“特纳卡”,老板娘示范用黄香楝树干研磨出树皮上的黄香楝粉,成为防晒霜。这种天然防晒品涂在脸上非常凉爽,而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许多大品牌的防晒产品中,是买手信的绝佳选择。

著名漆器产地

蒲甘是世界闻名的漆器生产地,市场上便有档主拉着我要我买她的漆器。Linn小声说,“一会儿我带你去漆器工厂,那里的漆器品质好很多。”但我仍然耐不住档主的纠缠,买了一个小漆盒。直到Linn带我参观的漆器工厂,发现果然相差甚远。

蒲甘的漆器生产完全是手工制作。(英格/大纪元)

蒲甘的漆器生产完全是手工制作,包括漆釉都全天然材质,所以工厂内的空气并无化学气味,工人是用手直接沾漆釉的。进入工厂,十几个年轻女工盘坐在台上,用刻刀雕琢着漆器上的图画,一些男工在做打磨、上漆、抛光等工序。他们的手工十分精细,器皿上重复的花纹如同电脑制作一般精准,而漆器家私上的绘画雕刻更是栩栩如生。

工厂有个一千多平呎的展示厅,展示着由几美金的手镯,到几十万美金的漆器艺术品。拿起一个漆盒仔细端详,从设计、绘画、雕工到打磨抛光,都比市场上卖的要精细得多。难怪连日本人都在店内谈批发生意。

全天然材料的漆釉,工厂内无化工原料刺鼻味,工人用手直接涂在器皿上。(英格/大纪元)

明末永历帝流亡的曼德勒

曼德勒是到缅甸旅行的另一个必到之地,曼德勒位于缅甸中心位置,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雍笈牙王朝(也称贡榜王朝)的都城,是敏东王(King Mindon)1857年命名的。因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缅华侨称其为瓦城。

说起曼德勒,曾经与明清两朝都有一些渊源。1659年(南明永历帝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帝流亡当时的缅甸首都瓦城,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兵变,杀死其兄夺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并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云南昆明遭缢死,南明灭亡。

或许是这段令人唏嘘的因缘关系,让曼德勒与华人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人口中30%都是华裔,其中大部分祖先都来自云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缅贸易,也吸引了很多华人到当地投资。导游Sithu,是第三代的华裔,英语十分流利,但华文就“会听不会讲”。祖父是马来西亚华人,在上个世纪中叶因缅甸发展很好,迁移到这里做生意。

谈起华人在缅甸的地位,他坦言,对缅甸人来说,华人分两种。一种是祖上就迁移到缅甸的“老华人Old Chinese”,很勤奋并靠做生意积累财富,捐钱给当地兴建寺庙,布施穷人,与当地人相处融洽,受到尊重。另一种是“新华人New Chinese”,有部分偷渡运毒或做生意,赚到钱贿赂军方买一个缅甸护照,视缅甸为生财的地方,不太在乎缅甸当地的文化。“不过这种情况,是在昂山素姬上台之前,现在政府已经明令禁止了护照的买卖⋯⋯”

见习僧人的修道院

缅甸的男生,几乎每个人都做过和尚,这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曼德勒有缅甸最多最大的修道院,远近的缅甸人也都慕名而来。

Sithu带我到Mahar Gan Dar Yone修道院参观,看看僧人的boarding school(见习出家学校)。他说,他在中学的时候,父母问他,想不想去寺院专修。于是他选择做了一年的和尚。大概看到我惊讶敬佩的样子,他笑了笑说,“一年之后,我就觉得自己要还俗了。”我问他是否辍学回去还要留级。他说,在预备学校同样要学习普通学校的科目。只是多了学习佛经、打坐等等的功课,不影响正常学业。

车子直接开到修道院内,这里的建筑比一般平民的房屋更为崭新宽敞。修道院感觉有点像大学,宽阔干净的街道,僧人们三三两两地走着,有宿舍、食堂、厨房等设施。宿舍外随处可以见到僧人们晾晒的红色袈裟。厨房里,员工们已经在准备第二天的食物。灶台下燃烧的是木柴火,灶台上几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正在热气腾腾地烧着菜。旁边的黑板上,记录着当日中午的菜单。Sithu读给我听,荤素齐备。他说,一方面原始佛教在食肉上并不十分严格,另一方面这个厨房要养一万四千人,大部分是见习僧人,还是需要肉食的。

挂满袈裟的修道院,僧人们三三两两地走着。(英格/大纪元)
烧木柴的灶台上,几口大锅正在煮着当日的午餐。(英格/大纪元)

来到食堂外,刚好赶上僧人们排队进入,不少游客在道路两旁拍照。见习僧人们,看起来从八、九岁到二、三十岁,手拿砵,鱼贯而行。

来到食堂外,刚好赶上僧人们排队进入,不少游客在道路两旁拍照。见习僧人们,看起来从八、九岁到二、三十岁,手拿砵,鱼贯而行。(英格/大纪元)

“这么小的孩子,就想修佛了?”我问Sithu,“有些是自己想,但大部分是因为家庭贫困。送孩子到这里来,不仅免费上学,连食宿也都有着落。”未能照顾自己的小孩,穿着的是白色的袈裟,没有太多的功课,在这里有老师照顾。

这个小和尚,看起来才六七岁大。(英格/大纪元)

大部分的见习和尚很腼腆,拿了食物便端着砵回宿舍去吃午餐。食堂外,几个当地贫民拿着锅碗等着僧人施舍吃不完的食物。僧人在缅甸来说是地位最崇高的。所以不少人会捐钱给寺庙及修道院。在缅甸的寺庙,钱箱上都明确标示着捐款目的:贴金箔、修庙、寺庙水电杂费开支等等。而清晨僧人们要外出化缘,所要只有食物,不要钱财,晚上九点还要打坐一个小时。比起争相上市敛财的大陆佛教乱象来说,缅甸原始佛教更贴近释迦牟尼原有的实修形式。

这里是其中一个可容纳上百僧人睡眠休息的大殿。(英格/大纪元)

浪漫朴实的乌本桥

乌本桥是曼德勒郊区的一座长达1.2公里的柚木桥,兴建于1856年,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柚木桥。一千多支桥柱立于东塔曼湖之中,每年11月到3月,湖水退去,当地居民便种植庄稼。4-10月,水位上涨,淹没农田,渔夫就来捉鱼。这时夕阳下的乌本桥非常美丽,长长的木桩树立在湖中,落日映着倒影,成为乌本桥修长的脚,桥上的行人僧侣成为剪影的一部分,没有一丝的“矫情”,朴实而浪漫,她已经成为了曼德勒的地标。

落日中的乌本桥,长长的桥墩插在水中,在夕阳中让她的长脚显得更长。(英格/大纪元)
在乌本桥上来回要走一个小时,经过中间的休息凉亭,坐下来欣赏湖面景色。旁边坐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女孩在卖西瓜,样子甜美,脸上印了树叶花纹的特纳卡,十分别致。(英格/大纪元)
乌本桥上靠卖画维生的女孩,作品不俗,从素描到水彩,从人物特写到创作,看得出有相当的功力。(英格/大纪元)

末代王朝曼德勒皇宫

曼德勒皇宫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的皇宫,位于曼德勒市中心。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焚毁。1989年,缅甸政府开始依据历史图片和资料重建,恢复了89个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并对公众开放。

从瞭望塔上看整个皇宫布局。(英格/大纪元)

皇宫建筑结构和规划有些类似北京故宫。Linn说,当时的确是参照了紫禁城来建造的。整个皇宫为四方形,每边城墙长达3公里,城外环绕着护城河。宫墙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角楼。皇宫目前驻扎着军方,所以城外有持枪军人把守,戒备森严。

进了城门,城里种满了树,很像北京的天坛,车子开了几分钟才到达皇宫正门。实际宫殿面积并不是很大,大殿一间挨着一间,全部是木建筑结构。议事厅、皇帝寝宫、镜宫、妃嫔宫院一应俱全。在皇宫的一角,有一座瞭望塔,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点。

皇宫内同样要赤脚而行。(英格/大纪元)
整个皇宫建筑群并不完全参照紫禁城。这个通往瞭望塔顶部的阶梯,看起来颇具欧式建筑风格。(英格/大纪元)
曼德勒宫外墙被护城河包围着。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类似紫禁城“角楼”的建筑。(英格/大纪元)
在曼德勒皇宫的大殿上,供奉着敏东王(King Mindon)及皇后的塑像。(英格/大纪元)

在曼德勒皇宫的大殿上,供奉着敏东王(King Mindon)及皇后的塑像。1852年,英国侵占了下缅甸。敏东趁机与弟弟加囊亲王(Kanaung Mintha)一起推翻了国王蒲甘王,自立为王,在位15年。敏东据说是位开明君王,在位期间致力于改革,先后废除了采邑制,改革了税制,还派人到英、日学习工业技术。曼德勒宫便是敏东在1857年建成。
(待续)

责任编缉:莫森

相关新闻
新西兰国际南极中心游记:不容错过的体验
【1000步的缤纷台湾】高雄五星级度假酒店
在海边戏水看到这种波浪要赶紧逃命
组图:韩国仁川樱花公园 花海美不胜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