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开中餐馆43年 尝遍酸甜苦辣 

安省中餐协会会长陈勇仪的移民故事

43年的辛苦工作,让陈勇仪60岁就开始自由自在的退休生活。(伊铃/大纪元)

人气: 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7年12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伊铃多伦多报导)从14岁开始到餐馆打暑期工,陈勇仪先生做了43年中餐馆老板,直到60岁退休后,又担任安省中餐馆协会会长,一辈子与中餐馆打交道。回忆过去的岁月,他十分感慨:“做餐馆很辛苦,也很值得,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尝遍了。”

辍学打工

1974年秋,23岁的陈勇仪离开台湾,到美国留学,期望将来做一名农机工程师。但农机工程专业性很强,英文要求高,陈勇仪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英文水平要完成学业难度很大。半年之后他只好停止学业,来到加拿大。

陈勇仪在温莎大学短暂的停留后,又转到伦多大学,计划继续完成学业。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留学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皮箱加几件衣服,几本字典。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找工作。

70年代,唐人街居住的华人几乎都讲台山话,很难见到讲国语的。因为语言障碍,陈勇仪连洗碗工都找不到。直到一年多后,才在一家讲国语的京菜馆找到一份工作。想起漫长的学业需要金钱来支撑,他决定干脆停止学业,先挣些钱再说。

陈勇仪14岁开始就在暑期打餐馆工,对做餐馆工并不陌生,加上心眼灵,手脚勤快,很快成了老板和大厨的得力帮手。他从油锅做起,慢慢的开始炒二手菜(使用配制好的现成酱料)。

餐馆通常有一套自己的招牌菜及酱料调制秘诀,轻易不外传。除了亲自授徒,厨艺也不会传给帮厨的工人。陈勇仪就细心观察,学习师父炒菜技巧。天天耳濡目染,慢慢的也学到中餐烹饪的基本知识。后来又得到一位厨师指点,他的烹饪技艺大有长进。

那时陈勇仪还是单身,每天吃住在餐馆,每周工作7天,没有娱乐活动,挣的钱都存下来了。钱存多了,对中餐烹饪越来越有兴趣,也越来越有信心。

一天,陈勇仪跟老板提出要自己开店,老板舍不得:“你不要自己开,在我这做一段时间,我把这个餐馆给你就行了。”但他志向已定,决定自己开店。

唐人街第一家川菜馆

因缘际会,陈勇仪巧遇两位意气相投的朋友,3人决定合伙开餐馆。1977年,唐人街第一家川菜馆——重庆大酒楼正式开张。3个人分工合作,有掌厨的、帮厨的、跑堂的。

那时,餐馆90%以上顾客都是当地白人,很少华人来就餐。当地人的印象里,中国菜就是广东炒杂碎之类,对于这个新开的川菜馆根本不了解。陈勇仪和他的伙伴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给客人解释,这个菜是什么,那个菜是什么,什么叫鱼香,什么叫干煸……顾客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就是不敢贸然尝试。最初的日子生意做得很艰难。

时来运转 川菜火爆

半年后,一位多伦多星报记者上门采访。原来,当时基辛格访华,招待他的国宴就是川菜,川菜已经名声在外。既然川菜出现在多伦多,自然成了一条新闻。经媒体报导,重庆大饭店名声大噪,许多人慕名前来。一时间川菜风行多伦多,重庆大饭店时来运转,生意红红火火起来。

重庆大饭店的菜当然不是真正的麻辣川菜,而是根据台湾的川菜改良而来,材料也是“就地取材”。陈皮是用加拿大的橘子皮,晒干,炒出香味。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味道特色是甜、酸、辣。干煸四季豆、酸辣汤、锅贴等几样菜,从1977年就开始火起来。

当时,来餐馆的顾客80%是犹太人,鱼香的味道和犹太人的菜类似,这个改良式的川菜很适合他们的口味,那几个招牌菜一直受到老顾客的追捧,他们每次来都固定点那几样菜。久而久之,客人一进门,店员就知道他今天要吃什么。有些客人从祖父开始吃,到他的儿子,再到他的孙子,一家3代都吃同一种菜。

那时陈勇仪每天工作7天,每天10个钟头,非常辛苦。因为年轻,也没什么感觉。工作时间长,没有娱乐消遣,挣得钱都存钱来。有了资金,信心越来越足,接下来就开第二家、第三家……

再发展

在事业风生水起的同时,陈勇仪也成立了家庭。有了太太、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责任。开餐馆已成了支撑家庭经济的唯一来源。

1987年,陈勇仪卖掉重庆大饭店的股份,受朋友之邀,到美国加州开餐馆。在那里只经过了几个月淡季,很快生意又火爆起来,每天晚上9点,食材已全部卖光。

那时,陈太太和孩子留在多伦多,陈勇仪两边跑。最后应太太的要求,他又回到多伦多。那时泰餐流行。陈太太是泰国华人,夫妻俩在多伦多东边的开了一家泰餐馆,生意同样好。

此时,他在多伦多西边的(Eglinton 大道和Bathest 大道交界)重庆海鲜酒家租约到期。因为房租不断上涨,他决定不再继续,将餐馆卖了,重返唐人街。

1988年,陈勇仪在学院街(College St.)开一家新餐馆——重庆楼。多年的餐馆经营,他已有了一批老顾客。这些老顾客都跟过来,再加上一批新顾客,重庆楼的生意又兴旺起来。这家餐馆一直开到他退休为止。

过程中,陈先生也带出几个大厨,在后期他已经不做大厨了。那些老顾客已习惯于吃他做的菜,只要他不在,就挑剔食物:这个咸那个淡。只要听到他的声音,立即闭嘴。或者说:“没有,没有。” 然后心安理得地享用食物。

一分辛苦 一分收获

陈先生总结自己43年开餐馆的历程:“很辛苦,也很值得。收获不仅是金钱,也交了很多朋友,学会了如何处事待人。餐馆每天接待不同人,上至政商名流,下至普罗大众,有和善的,有挑剔的,什么人都有,什么情况都需要应对。”

“打餐馆工存钱快,只要不赌博,存钱非常快,只是很辛苦。人家休息,我们在做工。做餐馆很闷,没有消遣,每天对着火炉,工作10个钟头,1周做60个钟是常事。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业的兴趣,是很难做下去的。”陈勇仪说。

身为老板,工作时间更长。餐馆上午11点开门,陈勇仪10点就到了。事先把东西准备好,客人一到就要出菜。酸辣汤的料前天晚上就准备好了,第二天早上一来就开火烧汤。一直忙到晚上。1周7天只有1天休息,这一天还要处理其它事,最多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顿饭。

“做老板很辛苦,但是钱挣得比员工多。自己做大厨,又可以挣一份人工。这样才可以开第二家、第三家,买房子车子。” 陈勇仪的辛苦付出,也获得很好经济收入。他早早就为孩子准备上了大学的钱;自己和太太的退休财务规划也早早完成。

2010年,和陈勇仪搭档30年的大厨退休了。考虑再三,开餐馆43年,实在太辛苦;孩子大了,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并不想接下来做餐馆。陈勇仪决定退休。2011年,他刚好60岁的时候,关闭重庆楼,正式退出餐馆叶,过上自由自在的退休生活。

责任编辑:岳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