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将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的千古遗音(上)

蒙古大军战争场面。(公有领域)

滟滟平湖,双双画桨,小小船儿。袅袅珠歌,翩翩翠舞,续续弹丝。

山南山北游嬉,看十里,荷花未归。缓引壶觞,个人未醉,要我吟诗。

──《柳梢青》汪元量

南宋末年道人汪元量(自号水云子)为杭州钱塘名士,与好友徐雪江同游西湖,见其湖光山色之美,舫船歌舞、琴人弹琴赋诗,歌舞升平,一片繁华安逸,因作此首《柳梢青》。

汪元量精于弹琴作词,在当地早已名闻遐迩,因此奉宋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召为宫廷乐师,教导谢太后与宫女们弹琴、吟诗作词。汪元量不单才华洋溢,言谈间又充满机智风趣,甚得度宗及太后的喜爱,曾御赐他一刻有“天赐永宝”四字的砚台。汪元量视如至宝,随身携行。

这时,北方的蒙古已然崛起,灭亡了金国并横扫欧陆,所向无敌;而南宋国力已日渐衰微,宋度宗信任奸臣贾似道并交付军国大权,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宋度宗闻讯后顿时痛哭昏厥,之后更不思振作,借酒浇愁,隔年便病逝,此时南宋的情势已是风雨飘摇。

公元1275年蒙古大军全面南侵,谢太后下哀痛诏请四方豪杰勤王。江西提刑官文天祥闻讯散尽家财组织三万义军赶赴临安,但寡不敌众,最后只得以战败收场。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与蒙古军统帅伯颜谈判,这时情势已无转圜余地,宋恭帝与汪元量等宫人们均被俘北上,文天祥于途中获义士相救而脱险,与朝臣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持续率领宋军对抗蒙古大军。

在北方生活的汪元量因其音乐才华及修道人身份,也深获元世祖忽必烈的礼遇,他也得以与宫人王清惠作词曲流传于世,并传授年幼的南宋恭帝赵㬎(1271年—1323年,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诗书,让宋朝文化得以继续留存于世。

公元1278年冬文天祥于海丰兵败被俘,隔年厓山海战宋军失利,陆秀夫见突围无望,便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1272年-1279年,宋朝末代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投海自尽,十余万南宋臣民也随之而去,与大宋一同消失在碧海蓝天之间,壮烈地走下了历史舞台。

被拘禁在元军船舰上的文天祥目睹了这一切,他向南恸哭并为之作诗: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元世祖忽必烈感佩文天祥的气节及才华,便派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劝降,但遭怒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道:“圣驾请回!”元朝丞相孛罗开堂审问,威逼怒骂,但文天祥毫不畏惧。元世祖软硬兼施都无法撼动其意志,只能将其关入大牢。

文天祥像。(公有领域)

在大都的汪元量时时去探望牢中的文天祥,二人一见如故,彼此惺惺相惜,文天祥知汪元量乃是修道中人,遂将早年与道士“灵阳子”的奇遇告知,汪元量得知后也将其道法传予文天祥。大牢中的环境极差,犯人往往都会得病,但文天祥气定神闲,声若洪钟,狱卒们视之若神。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南宋灭国后各地打着救回文丞相的口号,反元义军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大都朝廷对于处决文天祥的事争论不休。

文天祥得知元世祖忽必烈即将召见,神色自若地准备纸砚,写着他的传世之作《正气歌》。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了他的身边,抬头一看正是汪元量,他抱着古琴前来送别。二人闲话家常后,汪元量开始奏起《胡笳十八拍》。

悠扬、柔美的琴声仿佛将时空拉回到汉朝,当时蔡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抓走,留居于南匈奴,不得已下嫁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魏武帝曹操平定中原后,以重金将她赎回,但匈奴王只愿让她归汉,孩子得留在匈奴,为此她写了这首《胡笳十八拍》,叙唱她颠沛流离的身世与思乡别子的情怀。

奏着奏着,文天祥不禁拿起了好友谢枋得送给他的这块民族英雄岳飞的砚台,回想起了当年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当时岳飞想要从军,怎奈母亲年事已高,自古忠孝难两全,岳飞十分犹豫,就在这取舍之际,岳飞母亲叫岳飞脱去上衣,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要他毫无牵挂地从军,还我河山,迎回二圣。

岳飞带着岳家军留下了“忠”的文化,成了后世爱国志士永恒追寻的目标,文天祥自年少之时也是追寻这目标:发愤读书考取状元,组织义军抵抗蒙古。如今落为阶下囚,是否应当保留有用之身,将来或可复国呢?文天祥也不禁迷惘。

这时琴声铿然,汪元量暂时停止了演奏,说道:“杨再兴将军,是时候告诉你了。”文天祥听到只觉疑惑。这时汪元量已奏新曲,曲意悠远流长,如此熟悉。仿佛将二人带入另一时空,回到了一百余年前……。

@*#

责任编辑:李梅

点击阅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的千古遗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