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文天祥舍生取义 留浩然正气于世间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2666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6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就像一部充满正气、风骨、节操的长篇史书。宋朝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同样演绎了舍生取义的悲壮一幕。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而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也在后人心中竖起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崭露头角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779年前,1236年6月6日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宋史》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他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宝佑四年,他20岁时,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临安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参加殿试时,理宗皇帝亲自定其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考官王应麟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文天祥后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尽家产,招募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进行反元抗争。然最终因为孤立无援,抗争失败,到最后仅余六人。

痛定思痛 痛何如哉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最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

他听说恭帝的弟弟端宗,在福州即位,就乘海船奔赴福州。沿途,文天祥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他把这些诗汇成一集,并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句意,将诗集命名为《指南录》,表明了他对宋王朝的一片忠心。在他为《指南录》所作的后序中,更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语,表达他回忆当时在险境中极度悲痛的心情,以此来激励自己,昭示后人。

凛然正气 让敌将钦佩

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敌营与南宋降将吕文焕见面。吕文焕是南宋镇守襄阳的统帅,守城六年,因为弹尽援绝而开城投降,成了南宋的叛将。所以,文天祥一见到吕文焕、吕师孟叔侄,便骂他们为“乱贼”,并斥责道:“在弹尽援绝时,应该以死报国,你们只为一己之私,愧对国家的托付,也毁坏自己的家族名声,使吕氏世代都成了千古罪人。”

吕师孟不服气地挖苦文天祥说:“你曾经上疏奏要皇上斩杀我这个叛徒,现在为什么不干脆亲自动手呢?”文天祥又骂道:“朝廷没能将你们这样的叛贼处死,但奇怪的是你们居然还有脸见人?我的确恨不得亲自动手!现在你们可以轻易地杀了我,但是我一点都不怕,杀了我反倒成全我当大宋忠臣!”

一旁的人见他在这样的局势下居然还能正气凛然、无所畏惧地说出这番话,都不禁动容,有人转述给元将伯颜听,伯颜称赞其说:“文丞相心直口快,男子心。”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高官厚禄不能乱其心,家贫位卑不能改变其志向,威力相逼也不能使其卑躬屈膝,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大丈夫。

文天祥被俘后,张弘范再三胁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没有能力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于是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拿给张弘范看。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1279年,宋朝灭亡。张弘范再次劝说文天祥:“宋朝已经灭亡,你的忠孝也已经尽到了。如果你能以事宋朝之心来为元朝做事,你一定会当上元朝的宰相。”文天祥痛苦流涕,说道:“国家灭亡不能救,我身为大臣,已经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改变心意吗?”张弘范只好把文天祥送到了元大都。

元世祖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希望劝降文天祥。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破口大骂,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派宋恭帝来劝降。文天祥一见恭帝就跪于地,痛哭流涕说:“圣驾请回!”恭帝无法说话,只好怏怏而去。

接着元朝丞相亲自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丞相问文天祥:“国家亡了,你不投降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盛有衰败。国家灭亡,臣子应当受戮。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丞相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直到你屈服为止!”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最后,元世祖亲自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对元世祖仍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只说:“你如能改变心意,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任命你为宰相。”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想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只要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只好下令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向南方跪拜,从容赴死。死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死时年仅四十七岁。行刑之际,“俄有诏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地说:“真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

舍生取义 留浩然正气于世间

文天祥尽管他出身文人辅佐宋廷,可一旦面临国破家亡的困境,他毅然散尽家产,义无反顾的募集民兵,化身为武将,执干戈以保家卫国,誓死抗元。虽然国事难、不可为,使他命运多舛、遭误解被排斥,但他仍然尽心尽力,不避艰危,奋斗到底,终以兵败被俘、囚于北庭,从容就义。

在那四年的拘禁生涯里,在那污秽幽暗的狭小土室中,反而成就了那名垂千古、可歌可泣、成仁取义的史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气所磅礡,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幸紫在其网文“时穷节乃见。后记”中写道:古时,神传文化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认为天有天柱支撑,地有四维(四角)赖以安定;而“正气”支持了天,安定了地,世界才成个世界;“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人间的纲常靠“正气”来维系;人生的真理和正义,都以“正气”为根本、为依归。当人全身心充塞了磅礡的正气,这种精诚即能感动天地,就能置生死于度外。当然并非得选择一死,而是在威逼利诱、艰难困苦、抉择时刻,展现出坚守志节不屈不挠的正气与情操。

孔子在《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去损伤仁德,而是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然而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仁德与对宇宙真理的信仰,“舍身成仁”是指人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文天祥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气节。为五千年璀璨“正气”文化再添一笔。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汽;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音:窜),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音:胼)肩杂遝(音:踏),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圂(音:清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音:禅)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 宋代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后录》中,记述他曾经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灵阳子”,向他讲述过道家的学问。
  • 文山先生魂归处 芳草青青燕雀飞
    蝼蚁亿万做尘土 丹心一颗史生辉

    文章万卷又何益 多与长江做水流
    零丁洋上一声叹 余音回荡已千秋

  •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1283年1月9日(黄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大纪元岳青综合)文天祥,南宋诗人、将领。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西吉安县,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被皇帝亲拔为第一。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庐陵富川人。南宋末年,适值朝廷国力衰弱,被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大肆入侵。文天祥临危受命,毅然受任右丞相的职务,挺身而出号召爱国志士组成一支军队英勇抗击入侵者,后虽壮志未酬,战败被俘,但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为世人称许,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忠烈之名广传后世。
  •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 (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后期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1283年1月9日(黄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智勇双全、忠心报国的英雄好汉。他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最终走向了失败的穷途末路。细究其原因,精通历史的人都不难发现,英雄走向末路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是起因于小人的见死不救或昏君奸臣的出卖。如果英雄们周围的人当时敢于舍身相救,见义勇为,他们本来都有起死回生的机会。然而,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即使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其浩然正气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青史中名留千古。
  • 山河破碎抗胡虏, 宦海浮沉雨打萍。 壮志未酬报国死, 万代千秋留威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