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文天祥捨生取義 留浩然正氣於世間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2700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就像一部充滿正氣、風骨、節操的長篇史書。宋朝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同樣演繹了捨生取義的悲壯一幕。文天祥在獄中寫下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而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也在後人心中豎起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嶄露頭角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779年前,1236年6月6日生於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宋史》記載,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他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寶佑四年,他20歲時,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臨安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參加殿試時,理宗皇帝親自定其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考官王應麟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

文天祥後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抗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

痛定思痛 痛何如哉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最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

他聽說恭帝的弟弟端宗,在福州即位,就乘海船奔赴福州。沿途,文天祥寫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詩篇,他把這些詩匯成一集,並用「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句意,將詩集命名為《指南錄》,表明了他對宋王朝的一片忠心。在他為《指南錄》所作的後序中,更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語,表達他回憶當時在險境中極度悲痛的心情,以此來激勵自己,昭示後人。

凜然正氣 讓敵將欽佩

文天祥兵敗被俘,在敵營與南宋降將呂文煥見面。呂文煥是南宋鎮守襄陽的統帥,守城六年,因為彈盡援絕而開城投降,成了南宋的叛將。所以,文天祥一見到呂文煥、呂師孟叔侄,便罵他們為「亂賊」,並斥責道:「在彈盡援絕時,應該以死報國,你們只為一己之私,愧對國家的托付,也毀壞自己的家族名聲,使呂氏世代都成了千古罪人。」

呂師孟不服氣地挖苦文天祥說:「你曾經上疏奏要皇上斬殺我這個叛徒,現在為甚麼不乾脆親自動手呢?」文天祥又罵道:「朝廷沒能將你們這樣的叛賊處死,但奇怪的是你們居然還有臉見人?我的確恨不得親自動手!現在你們可以輕易地殺了我,但是我一點都不怕,殺了我反倒成全我當大宋忠臣!」

一旁的人見他在這樣的局勢下居然還能正氣凜然、無所畏懼地說出這番話,都不禁動容,有人轉述給元將伯顏聽,伯顏稱讚其說:「文丞相心直口快,男子心。」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高官厚祿不能亂其心,家貧位卑不能改變其志向,威力相逼也不能使其卑躬屈膝,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稱得上大丈夫。

文天祥被俘後,張弘范再三脅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沒有能力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於是將自己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拿給張弘范看。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1279年,宋朝滅亡。張弘范再次勸說文天祥:「宋朝已經滅亡,你的忠孝也已經盡到了。如果你能以事宋朝之心來為元朝做事,你一定會當上元朝的宰相。」文天祥痛苦流涕,說道:「國家滅亡不能救,我身為大臣,已經死有餘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改變心意嗎?」張弘范只好把文天祥送到了元大都。

元世祖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希望勸降文天祥。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破口大罵,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派宋恭帝來勸降。文天祥一見恭帝就跪於地,痛哭流涕說:「聖駕請回!」恭帝無法說話,只好怏怏而去。

接著元朝丞相親自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丞相問文天祥:「國家亡了,你不投降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盛有衰敗。國家滅亡,臣子應當受戮。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丞相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直到你屈服為止!」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最後,元世祖親自勸降文天祥。文天祥對元世祖仍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只說:「你如能改變心意,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任命你為宰相。」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想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只要一死就夠了!」元世祖只好下令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場,向南方跪拜,從容赴死。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行刑之際,「俄有詔使止之」,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地說:「真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

捨生取義 留浩然正氣於世間

文天祥儘管他出身文人輔佐宋廷,可一旦面臨國破家亡的困境,他毅然散盡家產,義無反顧的募集民兵,化身為武將,執干戈以保家衛國,誓死抗元。雖然國事難、不可為,使他命運多舛、遭誤解被排斥,但他仍然盡心盡力,不避艱危,奮鬥到底,終以兵敗被俘、囚於北庭,從容就義。

在那四年的拘禁生涯裡,在那污穢幽暗的狹小土室中,反而成就了那名垂千古、可歌可泣、成仁取義的史詩──《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是氣所磅礡,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幸紫在其網文「時窮節乃見。後記」中寫道:古時,神傳文化裡「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認為天有天柱支撐,地有四維(四角)賴以安定;而「正氣」支持了天,安定了地,世界才成個世界;「君臣、父子、夫婦」為三綱;人間的綱常靠「正氣」來維繫;人生的真理和正義,都以「正氣」為根本、為依歸。當人全身心充塞了磅礡的正氣,這種精誠即能感動天地,就能置生死於度外。當然並非得選擇一死,而是在威逼利誘、艱難困苦、抉擇時刻,展現出堅守志節不屈不撓的正氣與情操。

孔子在《論語》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說,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去損傷仁德,而是寧肯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德。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然而比生命更可貴的是仁德與對宇宙真理的信仰,「捨身成仁」是指人在生死關頭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文天祥慷慨就義,視死如歸,以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民族氣節。為五千年璀璨「正氣」文化再添一筆。

責任編輯:林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几,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簷陰薪爨(音:竄),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音:胼)肩雜遝(音:踏),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圂(音:清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音:禪)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 宋代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曾經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他講述過道家的學問。
  • 文山先生魂歸處 芳草青青燕雀飛
    螻蟻億萬做塵土 丹心一顆史生輝

    文章萬卷又何益 多與長江做水流
    零丁洋上一聲歎 餘音回蕩已千秋

  •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1283年1月9日(黃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 (大紀元岳青綜合)文天祥,南宋詩人、將領。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西吉安縣,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被皇帝親拔為第一。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江西廬陵富川人。南宋末年,適值朝廷國力衰弱,被崛起於北方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大肆入侵。文天祥臨危受命,毅然受任右丞相的職務,挺身而出號召愛國志士組成一支軍隊英勇抗擊入侵者,後雖壯志未酬,戰敗被俘,但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為世人稱許,被稱為「宋末三傑」之一,忠烈之名廣傳後世。
  •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 (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後期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1283年1月9日(黃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智勇雙全、忠心報國的英雄好漢。他們的結局卻都是悲劇,最終走向了失敗的窮途末路。細究其原因,精通歷史的人都不難發現,英雄走向末路的原因不是因為對手太強大,而是起因於小人的見死不救或昏君奸臣的出賣。如果英雄們周圍的人當時敢於捨身相救,見義勇為,他們本來都有起死回生的機會。然而,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即使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其浩然正氣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青史中名留千古。
  • 山河破碎抗胡虜, 宦海浮沉雨打萍。 壯志未酬報國死, 萬代千秋留威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