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妙用:九州的排序依据五行
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之后,用九州州牧贡献的青铜,铸造了九个大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形胜地理、奇珍异物绘成图册,由能工巧匠仿刻在九鼎之上。
中国城市神貌与发展(三)夏朝时期
夏朝国祚约四百七十余年,夏朝的领土分域管理和城镇建设发明与治水的历史有密切的关联。夏朝城镇建设,比如城郭、砖瓦、排水沟渠系统等等都是领先的发明,还有中国建筑座北朝南的座向方位的特色也起源于夏朝。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三:夏道中兴
后羿逐太康,开启了夏初的一段乱世。至寒浞弑帝相,可谓夏道中绝。然而,夏道中绝,天命未改。先君之子少康,与忠于夏朝的诸侯与臣子们,在夏道中绝四十年后,终于灭乱复国,再继夏统。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二:夏初之乱
启过世以后,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沉迷于逸乐,把时间荒废在游猎上。人君失德,臣民则有二心,天下将要生变。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一:帝启继位
帝禹驾崩后,帝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天子传位制度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家天下时代由此开启。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帝禹贤臣
作为上古三代之发端的尧舜禹时代是一个贤人辈出的时代。稷、契、皋陶、伯益等,这些名字频频出现在与尧舜禹相关的史料记载中,这些上古大贤们不仅在当时辅佐天子立下大功,他们的后裔还分别建立了接续夏代文明的商朝、周朝和秦朝。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九:大夏文明
大禹治水成功后,被封于夏地,故称夏禹,夏禹践天子位后,建号为夏,开创了三代之首的大夏。中国自古被称为华夏,直接可追溯到大夏这一称谓。那么华夏二字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按《春秋左传正义》中所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华夏二字是文明的象征。帝禹开创了大夏,亦开创了一段辉煌的文明。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八:千秋大禹
大禹从治水到治天下,建立煌煌功业,他的圣德为人们世代传颂。史书上留下了诸多关于帝禹忧劳天下的故事。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七:万国共主
大禹践天子之位后,遵循古制,踏上了巡狩天下的长途。所谓巡狩,是指天子定期巡视四方诸侯所镇守的地方。帝禹第一次巡狩是南向而下,直到淮水之畔的当涂山,在这里帝禹大会诸侯,史称涂山大会。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六:洪范之治
在道德高尚的上古之世,乐是人神沟通的重要途径。改朝换代时,上古圣王都要作乐,以顺应天地之气,达到与天地同和。此外,乐在上古时代还有和万民、广教化的作用。如果说后世帝王是以礼乐刑政来治世,那么上古之世则是一个乐治天下的时代,而礼、政、刑则为其辅助。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五:夏禹授禅
舜帝十四年,在隆重的祭祀大典上,乐工们奏起了箫韶之乐。箫韶,又称九韶、大韶、韶乐、九招,是舜帝时的大乐舞,旨在颂扬帝舜之德。这韶乐虽为舜乐,其实也是大禹奉舜帝之命而创作的。当箫韶之乐第一次奏响时,在舜德的感招下,天降祥瑞,连凤凰也从远方飞来,偏偏起舞。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四:重定九州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时,还做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给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视为万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万物的钥匙,连通着驾驭万物的力量。能够给山川命名的人必须是君王或能沟通天地神明的有圣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牵连深远。大禹治水后因给山川万物命名,被尊为山川神主,背后有着深厚的文明意涵。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三:禹功天成
帝尧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辅佐大禹一同治水的还有伯益与后稷、夔。诸侯百姓们在大禹的带领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开路,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长途。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二:洪水汤汤
颛顼帝时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使地陷东南,引发了一场大洪水。由于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时常为水患所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帝喾之世,又延续到帝尧之世。洪水的规模之大,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如此记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一:引言—巍巍大夏
尧舜禹被称作古代的三圣王。神人共在的圣王时代是华夏神传文明中一个令人心向往之的时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继唐尧、虞舜之后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圣王大禹所开创。在这一章中我们所要讲述的,正是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地震前先是有五星错行的怪异现象,后来伴随有大量的流星雨,然后就发生了地震,且震后造成了伊、洛两水枯竭的情形。
中国古史,以夏商周合称“三代”。因有关夏的历史迄今尚无直接文字史料,史学界曾质疑这段历史,直到河南偃师出土的“二里头文化”,夏的存在经学者研究,已毋庸置疑。这也证实神话并不是完全不可信。
启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启很贤德,天下人心都向着他。启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并以德化来治理天下。夏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
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和拥戴。五帝对天下的治理都是以德为上,管理较为松散。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传贤”的原则,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后,把帝位传给符合贤能条件的人。
公元前十六世纪时,夏王朝已经统治了中国四百多年,夏朝最后的一个帝王叫夏桀(音“杰”)。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暴虐残忍,鱼肉百姓,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弄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大臣关龙逄(音“旁”)劝说夏桀,这样下去会丧失民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夏桀妄自尊大,常常把自己比做永不灭亡的太阳。
历史故事:大禹故事二则
大禹泣囚   五帝时期的大禹,为治水患,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后世,功劳让人难以记忘怀。他称帝后也被称为圣明的君主。
杼是少康的第三子,英毅而果断,人民称其有大禹遗风。继位后不久,杼就将国都由斟鄩(今河南巩县)迁到了黄河北岸的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为东征打下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备战,杼又将国都由原迁到老丘(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北),征伐东夷的大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寒浞血洗夷羿之族后,又来攻打商丘,杀了帝相。此时相的妃子后缗刚刚怀孕,她逃到仍,生下少康。
《史记‧夏本纪》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启去世后,太康继位,太康喜爱田猎,整日游玩无度,后来觉得在都城附近都没意思了,就越玩越远了。《尚书‧五子之歌》记载:“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也就是说打猎的地方己经跨过了洛水以南,而且一连百日都不回来。如此的盘游而不恤民事,天下诸侯与人民渐渐对太康失去了信心。
大禹去世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从此中国进入了帝位世袭制,再也没有了禅让的事。所以对于夏后帝启的评价,史书中留下了形形色色的说法。《竹书纪年》载:“益干启位启杀之”。是说禹去世时传位给启,伯益篡夺了启的王位,启后来又杀死伯益夺回帝位。《中国通史》却记载启杀伯益而篡夺王位,破坏了“禅让制度”,所以连大禹也遭到了攻击,被评论为“禹传子,家天下”。经过查考众多的历史古籍并对照,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相传帝舜见大禹广受天下人民尊敬与爱戴,觉得帝位后继有贤人,心中非常欣慰,恰好当时有景星和卿云现于天庭,帝舜就作了这首《卿云歌》以记其事。这也是正史中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古诗。没过多久,舜就将王位禅让给了大禹,史称夏朝。
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所拥戴。禹死之后,尽管帝位传给了别的贤人,但最后还是其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
编者按: 中国的历史是朝代更迭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千万个多姿多彩的主角,千千万万忍辱负重的百姓。然而, 连年起伏的天灾似乎是这场大戏的主线。它警示天下;它谴罚违天理之徒。它导演着一代王朝的衰亡,另一明主的兴起。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它也结束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度,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使中华文明走上的一个新的历程。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它也结束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度,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使中华文明走上的一个新的历程。
    共有约 31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