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杜甫《春望》意在言外 道不尽家国深情

作者:踏雪飞鸿
在《春望》这首诗中,诗圣杜甫以诗记史的特质表露无遗。(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99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唐诗耐人寻味处意在言外。哪位唐朝诗人最能表达意在言外的诗境呢?宋代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说: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为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春望》,怎样体现意在言外的心境与艺境?

“国破山河在”……杜甫的《春望》,把意在言外的境界,做了深广的延展。明代诗人徐用吾 《唐诗分类绳尺》说:“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杜甫为何在春天感时伤事呢?他遭遇了什么人生的顿挫情境,让他幽思深情说不尽、道不尽呢?让我们进入杜甫名作《春望》的时空。

【诗史 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的词语,如山河、草木、烽火、三月、家书、万金、白头等等都是极其平常浅白的词语,然而从杜甫心中淌出,叙述爱国怀家之情,境苦情真。沈郁哀伤的乱世之曲,意在言外的忧时之情,感人至深。

【昔之诗‧今之思】

试用当下的思想语言,表达《春望》:

国家残破,山河宛然依旧。城郭映带春景,处处草离离木深深。
感伤离乱时局,花儿也为人落泪;怅恨家人别离,鸟儿似为我心惊。
入春三月,战火依然连天;望断战火重重的阻隔,一纸家书有如万金珍贵。
家国有恨,离骚之愁挥之不去,白吾头落吾发,发簪子几乎簪不住一头稀疏的白发了。

【诗中故事】

元 赵孟頫《杜甫像轴》(局部)。(公有领域)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天宝十五载元旦,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唐朝都城长安,玄宗仓皇出奔。七月唐肃宗在灵州(今宁夏银川境内)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听到消息后,便在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的羌村安顿了家小,只身前往投奔肃宗为国效命。熟料途中遭到叛军俘虏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因此才被释放。次年(757年)三月,他在长安写下了这首《春望》。

杜甫的诗善言时事,所以有“诗史”之称。杜甫《春望》用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短短二十字诗文承载强烈又满溢的国破家恨,纪录了安史之乱下令人伤痛至极的国都破败和家人乖离。

安史之乱对长安、洛阳两京的毁坏极度严重,“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京)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从此乱后,长安、洛阳两京风华绝代的光辉尽逝,大唐盛世也从此一蹶不振。

【艺境赏析】

《春望》一诗开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春天的景致,但是当时杜甫望见的却是另一番破败的景象,形成意象相左的强烈对比:山河依旧在,然而国破了;春天满都城,然而人迹稀少,遍地丛生的杂草乱林无人理。

国破了,山河面目皆非了;春城京都草木深染凄然的气氛,深林乱草之中,不见该当见到的人。长安被叛军攻占了,朝廷西走,自己遭虏落难敌营,妻与子远隔在羌村,国何时才能复元?家何时才能再见?

杜甫用了一个“破”字,心情深重矣。“国破山河在”意在山河之外,伤时忧国之愁陡生,染上眉头、落在心头,沈郁之极,为全诗点题。“国破”对“城春”,展现工巧的对仗,圆熟自然;情与景强烈的对比,感人至深,国恨家愁深深深几许?不言而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用了拟人法,代言了诗人的心意,移情于物的表露,深挚又热切。

本诗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现了杜甫“春望”所见的景象与暗流汹涌的心情。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从无边山河转回到长安一城,再睇视眼前的花鸟;诗人的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进推深入内心。从国“破”到“恨”别,两个极度强烈的字,呈现本诗内在的两个相贯的主题,杜甫深切痛恨乱臣贼子带给国家深重的灾难,带给家家无尽的苦难,反映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操。

乱世浮生,烽火阻隔,牵挂系念的家人聚首有多难?一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出乱世中的人心企盼,自然深至,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一场安史之乱带来的离乱忧伤,到底有多深重,停格的镜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示现了答案。杜甫的春望之下,掩映的是希望还是无望的心情呢?“浑欲不胜簪”似乎透露了不离不弃,想要挽住希望的努力。“国破山河在”,换个角度来解读,有着留住青山留住希望的意味,诗人心中隐藏的壮志依然燃着希望之光!

《春望》,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铿然作响,气度浑然;情景交融,结构紧凑,环环相生、层层递进。《春望》表现了“意在言外”、“沈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而此诗的艺术成就根基于杜甫天真之心与至爱的流露。诗人用他的人生积极实践他对家国的爱,我们看到诗人在羌村安顿了家人,只身奔赴乱世之朝廷的大勇;我们看到诗人在连连烽火中企盼家书的至情,这一切都是生命至性的自然流露,情意真切故而感人深刻。如清代纪晓岚说《春望》:“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汇评》)千年来,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春望》中汩汩传递给了读者,至今尤未息。

杜甫仁民爱物、忧国忧民在文坛上被尊称为“诗圣”,他反应社会与时代的诗又有“诗史”之誉。在《春望》这首诗中,杜诗的两个特质具体而微表露无遗。时代的荣枯、永恒的生命故事在诗中跳动着,意在言外,深度体现人生,牵系今昔万千情怀。@*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次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到夏商西周,是为礼乐文明。所谓“六代乐舞”,一般指黄帝《云门》、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汤《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禅让得天下,故称文舞,表演者手持乐器与雉鸡尾羽;后两代,因靠武力夺天下,故称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中秋夜,当仰望天空中有如银盘一般的明月,嫦娥、玉兔和吴刚伐桂等传说中的故事是不是跃出你的心海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代代相传,早在商周时代就有,而吴刚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于唐代,这些流传民间的中秋节故事都有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了。然而近年对月亮的研究有一个飞跃,科学分析指出:月亮是人造的!这个发现,可能启发我们对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的新观点和领悟吗?
  • 既然日本人喜爱赏月,仰慕月宫,喜爱玉兔,中秋节神性十足,那么,他们是否也有类似中国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呢?《竹取物语》(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称为《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辉夜姬”从月亮降临到人间,再返回月宫的故事。
  • 本章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 中华传统文化讲天人感应,佛家讲万物有灵,无神论者不相信,不过上天偶尔露一手,让人看到奇迹。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现在传统凉茶铺好像越来越少了,凉茶会式微吗?”笔者带着疑问请教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他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几个趣味的例子,从凉茶品牌的兴衰史到当下的快餐文化,原来凉茶百年来都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期“凉茶趣谈”,就与大家分享凉茶的转型历程。
  • 拉菲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100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秘密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不是随便就能说他是迷信或思考不严谨的人。然而,他选择了100。为什么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学家喜欢100。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纪载香港”制作特辑,在上两期介绍了电车百年间香港的城市变迁以及电车的特别型号,今期将走入张顺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历史天地,分享他们与电车的不解之缘。(大纪元制图)
    “为什么取名《叮叮与我》呢?就是讲我自己最喜欢、和我有切身关系的藏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收藏家张顺光从八十年代起开始收集与电车相关的纸品和物件,转眼已经过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写书的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补充道:“取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电车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电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700万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国人来到香港,认为这就是香港的特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