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几次大地震(上)

淑萍
font print 人气: 223
【字号】    
   标签: tags:

前言

最近世界各国地震频繁,很多人沸沸扬扬在讨论:是否即将有毁灭性的灾难降临?鉴往知来,让我们看看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从中是否可寻找到借镜之处。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出现过很多太平盛世,但是,天灾人祸也不少。以往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专门记载国家大事,地震在古代被视为严重的灾异,所以从史官的纪录中,可以轻易找到关于地震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震

《竹书纪年》载:“帝发七年,泰山震”。意思是说舜在位的时候,泰山发生了地震,此时约公元前1831年。书中对这次地震虽然没有多加描述,但可推测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记载。

其后,夏朝也发生了可怕的大地震,《竹书纪年》载:“帝癸十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竭”。这是指夏桀当政时,河南发生地震,《竹书纪年》对这次地震有较多描述。从中可看到,地震前先是有五星错行的怪异现象,后来伴随有大量的流星雨,然后就发生了地震,且震后造成了伊、洛两水枯竭的情形。此时相当于公元前1809年。

周朝地震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据《国语‧周语》载:地震的时候,“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记》也有记载此事,当时人认为这个地震非常不祥,暗示“周将亡矣”。因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简单的说就是阴阳失衡,在人这边就是人无道、违天理,反映到天象就是天灾的出现。

《诗经‧小雅》中,对这次地震的描述更令人怵目惊心:“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塚崪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家可以想见地震前地声自地底传来的隆隆声响,夹杂着闪闪地光,那种震前的恐怖景象。而当地震来时,一时间的天崩地裂、河水震荡,高地凹陷成为低谷,而低地隆起成为丘陵,整个陕西附近的地貌完全变了样。有专家推测当时地震相当于7级以上。

周幽王宠爱褒姒、荒废政务的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夏桀荒淫无道的事迹,大家也都很清楚,难道地震与人的作为有关系吗?

( 待续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 中国古史,以夏商周合称“三代”。因有关夏的历史迄今尚无直接文字史料,史学界曾质疑这段历史,直到河南偃师出土的“二里头文化”,夏的存在经学者研究,已毋庸置疑。这也证实神话并不是完全不可信。
  • 商代文字,除了少数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圆形字体--金文)外,最多的是甲骨文,是中国目前能读懂的最早的文字,六书已备(注三)。商代人敬天信神,遇事会先占卜,而甲骨文就是商人占卜时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卜辞”、“贞卜文字”。
  • 《道德经》告诉我们,我们人、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当然他们就有道赋予他们的特性,我们就需要根据道赋予人的特性来管理社会、根据道赋予万物的特性来管理自然。
  •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史记》乐书第二)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 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一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黄帝陵”就坐落在桥山之巅,号称“天下第一陵”。
  • 2002年6月,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推荐该景区为摄影采风点。原任村干部王国富在清扫景区时,无意中发现巨石上有“产”、“党”两个大字。他把长期堆放在石头旁的秸杆搬开后,发现巨石断面上隐约出现“中国共产党亡”六个横排大字,字体匀称工整,每字约一尺见方,笔划凸出于石面,如浮雕状。
  • 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