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筛稻壳去膜 粹精养百姓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谷物加工——攻稻(二)脱稻粒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稻谷去壳用砻(砻读龙,状如石磨,下臼固定,上臼旋转,藉由上下臼齿搓擦使稻壳裂脱),去皮用舂(读冲)、用碾。用水碓(读对)舂谷,则兼有砻的功用:干燥的稻用碾加工也可不用砻。

砻有两种,一种用木作成,截木一尺许(多用柏木),加工成大磨形状,两扇都凿出纵斜齿,下扇用榫(读笋)与上扇接合,谷从上扇孔中进入。木砻磨米二千余石后便已损坏。用木砻时,不甚干燥的稻谷,加工后也不会磨碎。因此上缴的军粮、官粮,漕运或库存以千万石计,都用木砻加工。

另一种是土砻,剖竹编成圆筐,其中实以干净的黄土,上下两扇各镶上竹齿。上扇装竹篾(读灭,劈成条的竹片)漏斗受谷,其量为木砻的两倍。稻谷稍湿时.入土砻中即碎断。土砻磨米二百石后便不堪用。

木砻必用壮汉劳力,土砻则妇女儿童亦可胜任。百姓食米都用土砻加工。

经砻磨脱壳后.稻谷用风车去掉外壳和没有结实的,再倒入筛中团团转动。没有破壳的稻谷浮出筛面,重新倒入砻中。大筛周围五尺,小者半之。大筛中心稍隆起,壮者用之。小筛边高二寸,中心稍凹,妇女用之。稻米过筛后,入臼舂捣,臼亦有两种︰

八口以上之家,掘地埋上石臼。大臼可盛五斗,小者半之。横木插入碓头,(碓嘴以铁作成.用醋滓粘合)。用脚踏横木末端舂捣。舂得不足,则米质粗,有过分则米碎成粉。精米都用臼加工出来。

吃粮不多之户,用木作手杵,其臼或用木制或用石制,用来舂捣。舂后的稻谷皮膜变成粉,名曰细糠,用以饲养猪狗。荒欠之年,人亦可食之。细糠随风车扬去,除尽皮膜、尘土后,便得到精白的米。

原文

《天工开物》粹精第四——攻稻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

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笋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入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皆出此中也。

凡既砻,则风扇以去糠秕,倾入筛中团转。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重复入砻。凡筛,大者围五尺,小者半之。大者其中心偃隆而起,健夫利;小者弦高二寸,其中平洼, 妇子所需也。

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臼亦两种。八口以上之家,堀地藏石臼其上。臼量大者容五斗,小者半之。横木穿插碓头(碓嘴治铁为之,用醋滓合上),足踏其末而舂之。不及则粗,太过则粉。精粮从此出焉。晨炊无多者,断木为手杵,其臼或木或石,以受舂也。既舂以后,皮膜成粉,名曰细糠,以供犬豕之豢。荒歉之岁,人亦可食也。细糠随风扇播扬分去,则膜尘净尽而粹精见矣。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