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浅论中华传统音乐赏析与审美(中)

磬。出自《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第三十六卷》。(公有领域)

续前文

民族音乐的审美 

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几乎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中国境内有五十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特色及韵味,因此都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东北地区的秧歌形式诙谐,充满活力,曲调中高音唢呐及打击乐器比重较高;江南地区的音乐曲调较委婉、秀丽,所以琵琶类型的弹拨乐器及二胡这类弦乐器的使用就多些;蒙古地区的音乐有草原的辽阔气象,气势磅礴,节奏自由明快,多用颤音和上滑音,多用其独特之马头琴、胡琴……等乐器。

宋朝之后,民族音乐受到戏曲及说唱艺术的影响,再加上元明时期国际及各地区交流更为频繁,所以民族乐器发展更为多元。

到了明朝之后,拉弦乐器快速崛起,其中二胡此一乐器音色柔和、圆润,具有极高的抒情效果,配合明清之后地方戏曲、说唱艺术的文化的发展成了民族乐器中的主要旋律乐器。

在民族音乐的审美上,须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及乐器特色。许多民族由于地区性较强,未受到中国历史各朝代主流文化冲击,至今仍保有上古时期部族流传下来的民歌、曲调。

以人声为贵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层面上,包含音乐。德音雅乐顺应天地万物之道及人体五行之理。古时“乐”字等同“药”字,五音(宫、商、角、征、羽)对应五脏,音乐与演奏的欣赏是心对心的沟通。

人直接发出的乐声,不单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音乐形式,而中国音乐一直有着贵人声(声乐)的传统,乐器发出的声音自古以来也是做为人声的辅助,在中国音乐的美感中就是以“人”为中心,历代也一直以人声为贵。

《礼记‧郊特牲》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琴练弦达越,大瑟朱弦达越,以韦为鼓,谓之搏拊,何以也?凡练弦达越搏拊者,像其德宽和。君子有大人声,不以钟鼓竽瑟之声乱人声。

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乐府杂录》唐 段安节)

声乐的表现最早出现于祭祀中,展现于神的殿堂。汉武帝时期让男女儿童共七十人一起于甘泉宫歌唱祭祀先灵,歌颂神的伟大,当时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上的夜空,甚至有神迹出现。

英仙座流星雨。(DANI POZO/AFP)

自古敬天信神、修炼文化就贯穿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很多有名的艺术家、乐者都是修炼人。汉武帝之后的东汉时期,佛教与佛乐一同传入中土,声乐的发展在此时迈入新局:陈思王曹植在封地鱼山听闻佛乐后,整理经文,作佛乐唱颂之法,其音如鸟于林中娇声反啭,美妙无穷。

佛乐是以偈(佛门的诗歌,每偈由四句构成)作为颂词,歌与赞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有配合乐器,协和音律的要求。 

《高僧传》

“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 

佛乐的弘传正逢魏晋时期,诸多帝王亲身礼佛,民间普遍信仰佛教。这时人们对佛乐不单做为一般音乐鉴赏,而是接受佛法的教化,有帛法桥、支云籥……等高僧们四处传法,吟唱佛乐教化世人,相伴的乐器也多了木鱼、钟磬……等等。然而佛法是威严的,佛乐也不能只从审美的观念看待,后人能从历代的高僧传记及文学作品中窥其奥妙。

在佛乐随佛教弘传时期,过去单传的道家也更深入民间普传。东汉时期道人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广收弟子,开启道家成立宗教形式之先例。魏晋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创道家乐颂法,并以钟磬、鼓……等中国传统乐器乐器伴奏。道人陆修静作《步虚词》,为道家音乐之先声,宋朝时期《玉音法事》一书收录五十余首道家音乐,为其最早之曲谱集。

对于道家音乐之审美、鉴赏多与中国传统音乐类似,因道家在中国流传甚久,中国人普遍接触道家修炼文化,道家音乐也随着诗、词、歌、赋流传。(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愉悦

点阅【浅论中华传统音乐赏析与审美】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