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心得

成长手记:给他自学的空间

珀斯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的天才儿童研究员伯顿博士(Kate Burton)称,教师在培训中没有花费足够时间来了解天才儿童的需求。(fotolia)

孩子5岁刚到美国时,英文所知有限,那年他上小一。老师每天在黑板上写日期和天气,例如9月3日,星期一,晴,逐渐地加上课程和活动内容。学童由抄写,渐渐地会自己写,不多久,孩子就自创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这个当妈妈的最会便宜行事,没帮什么忙,只提供他很多的童书和录音带,让他自己去摸索。

孩子天生是块当老师的料。半年后他竟出了一堆作业给同学,包括是非、选择、填充、问答,厚厚的一本。他教妈妈如何发音,真是面面俱到,嘴型是什么样,舌尖该放在哪里,从哪个部位发音。妈妈抓不准音时,他笑到在地上打滚,教学的乐趣竟如此夸张,但他不忘爬来锲而不舍的纠正,直到满意为止。小二时,孩子学跆拳道,不久,教练就让他当小助手,回家又兴致勃勃地教妈妈。

孩子在美国上完小一,回台湾直接上小二。他没学过注音符号,但有英语拼音的底子,自己很快就学会了,老师还以为妈妈替他请了家教。同样的,美国出生的表哥刚回台湾时,只会英语和台语,在国小二年级寄读一学期。有一回试题中“狗”的看图拼音,他给了一个有趣的答案“ㄍㄠˋ”,用了台语发音。同样是拼音,只不过换个符号表达而已,不必太担心孩子学习会有什么障碍。

孩子的成绩妈妈向来不在意,只看重他是怎么学的。他从小就很爱阅读,大人看的大部头书他也看。妈妈只建议他,数学务必在上课之前自学,这样思路才不会受制于老师的思维模式。他真的这样做了,也摸索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与感受,例如一个公式对他而言是活的,故事蕴含其中。中学时,孩子当了数学科小老师,如今则以教数学为业。

有一回在公车上,看到一位妈妈很用力地教孩子认字,三、四岁的小女孩在高压下怯生生地学,真让人感到于心不忍。“教”与“学”需要这么费劲吗?其实孩子秉性不同,让他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去克服困难,享受其中的乐趣。我这个怕事的妈妈,觉得这样既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又可以开创成长的优势,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前提是要提供这样的空间。

点阅【成长手记】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