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三雄传统农具展 见证台湾农业的变迁

开幕茶会李三雄(左二)与乡长李永茂(左)乡民代表洪如萍(右二)及在地乡亲合影。(廖素贞/大纪元)

人气: 24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8年07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廖素贞台湾云林报导)位于云林县崙背乡的“诏安客家文化馆”即日起至8/23日止,举办“李三雄传统农具收藏展”,展出李三雄个人收藏多年的传统农具,从育苗、插秧、到收割、打谷、筛米等一系列的农具,这些农具除蕴含老一辈农民的儿时记忆外,也见证台湾农业发展过程与时代变迁!更见证台湾农民的辛苦与伟大!

开幕茶会李三雄(左二)与乡长李永茂(左三)乡民代表洪如萍(左一)及在地乡亲合影。
开幕茶会李三雄(左二)与乡长李永茂(左三)乡民代表洪如萍(左一)及在地乡亲合影。(廖素贞/大纪元)
开幕茶会李三雄(前排中)和与会的民政处长程源宏(前排左二)及乡亲、来宾大合照。
开幕茶会李三雄(前排中)和与会的民政处长程源宏(前排左二)及乡亲、来宾大合照。(廖素贞/大纪元)
筛稻谷的农具。
筛稻谷的农具。(廖素贞/大纪元)
传统农具 车箕(左) 秧篮(右)。
传统农具 车箕(左) 秧篮(右)。(廖素贞/大纪元)

民国31年出生于崙背乡崙前村的李三雄,是道地的诏安客家人,国小毕业后因家里务农缺少人手,就被父母留在家帮忙。李三雄说:“16、7岁时,他就开始要做田里的一切农事,因为身体瘦弱,耕田时抬不动牛犁,就用肩膀扛!”这些农具伴随他走过人生的大半岁月,也养活了他一家人,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后,传统农具渐渐被淘汰,在它们功成身退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有个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在20多年前他就开始收藏这些农具,每一件农具都记录着他年轻时从农的辛苦过程!

传统农具“台湾犛”。在没有农机前,必须靠牛和犛来翻土耕地,农民在后面操作,牛在前面拉,人牛必须合作无间!
传统农具“台湾犛”。在没有农机前,必须靠牛和犛来翻土耕地,农民在后面操作,牛在前面拉,人牛必须合作无间!(廖素贞/大纪元)
蜈蚣犛。用于翻松大块的泥土。
蜈蚣犛。用于翻松大块的泥土。(廖素贞/大纪元)

民政处处长程源宏在开幕茶会致词表示,看了李三雄的传统农具展,让他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以前插秧要全村总动员,一甲地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现在有了插秧机,十甲地一天就可以完成!以前农民真的很辛苦,更令他感动的是李三雄先生还能画出一手好画来!

牛轭 及牛灌管
牛轭及牛灌管(廖素贞/大纪元)
右一右二为浇水浇菜的农具。
右一右二为浇水浇菜的农具。(廖素贞/大纪元)

李三雄小学时期,自美术老师廖清赞那而习得以铅笔一笔成鸟的基本功,自此对铅笔画产生浓厚兴趣,可惜因家境关系,无法继续升学,而中断了他对绘画的热爱。

民国97年李三雄因一场小中风,改变了他的人生,在儿女孝心的劝导下,他放下拿了60多年的锄头,改拿画笔,重拾儿时的绘画梦,无师自通的画起来,他说,刚开始画得不好,经过不断的练习摸索后,就越来越顺手,于是从模拟月历图像、到12生肖画作、山水画,闲来没事就画,因此每年都有新作品,在儿子的促成下,于102年出版了第一本个人画集。

廖三雄的画作,描述用石磨磨米浆准备做年糕的年节气忿。
廖三雄的画作,描述用石磨磨米浆准备做年糕的年节气氛。(廖素贞/大纪元)
廖三雄的画作“过年过节全家搓汤圆”
廖三雄的画作“过年过节全家搓汤圆”(廖素贞/大纪元)

对诏安客语教育不遗余力的油车国小校长谢明贵,以一口流利的客语致词说,李三雄先生是个勤耕雨读的典型客家人,像他这样的老人家,现在很难再找到,这次的农具展很有教育意义,可以让现在的孩子看到以前的长辈,是如何苦过来的。

在这次的农具展中,也展出他模拟月历所画的早期农家过节的画作,浓郁的传统节庆气氛及生动活泼的画面,引起不少乡亲的共鸣。

热心地方事务的李三雄,前后担任崙前顺天宫管理委员,李氏宗亲会理监事暨顾问、云林县客家文化促进会监事及总务组长等职务,并当选98年及104年的模范父亲,除此之外,李三雄对诏安客语的推展不余遗力,民国96年即通过客语能力认证,并获云林县第一届诏安客语说故事比赛社会组第一名,是个活力十足、才华洋溢的地方耆老。

最令人羡慕的是他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不但妻贤子孝、儿孙满堂,还三代同堂和乐融融!是现今社会少见的模范家庭!

责任编辑:李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