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长夏”酷热 何时“出梅”“入伏 ”?

小暑到了,长夏也来了。(fotolia)

“长夏”来了,长夏可以是长长的夏天的泛称,也是黄历六月的专称。

长夏 小暑大暑暑相连

在黄历六月中,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小暑大暑暑相连,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持续的燠热,民间俗谚说:“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热得让人难熬啊!这就是“长夏”的意味。宋代洪朋诗吟:“六月维长夏,炎热不可触。”正是六月长夏之情状。

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古人依序分别以孟、仲、季表示。以夏天来说,夏天第一个月是孟夏,次为仲夏,再次为季夏。“长夏”在夏至之后,是夏天的第三个月分,就是“季夏”时节。唐代的诗就叙述了这样的季节顺序的轮替,“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有所思》)

图为清院画《十二月令图.六月》黄历六月,逼人的夏天暑气,消耗着人们的体力,因此,没有十分要紧的急务,众人都在避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小暑“出梅、入伏”

在中国南方长江淮河流域,长夏中的小暑时节是“出梅、入伏”的转折点。小暑是黄历六月节,江南的绵绵梅雨下到小暑来临就停了,称为“出梅”。出了梅雨季节,没有雨水的浇润,天气猛地热起来,就要进入“伏”夏。宋‧韩琦《苦热》诗:“皇祐辛卯夏,六月朔伏暑。始伏之七日,大热极炎苦。”就是描写入伏的苦热。

入伏后有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称为“三伏天”,每伏10-20天,落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跨越了长夏六月天。以节气来说,约莫在小暑和立秋期间,这期间也有“伏夏”的说法,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今(2018)年,三伏天分别是:初伏在7月17日-7月26日;中伏7月27日-8月15日;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所以说,长夏、伏夏和三伏天落点的交集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当过了中伏,长夏也尽了,就是立秋。宋代杨万里的诗就这么说:“末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