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火龙迎中秋 独特习俗引群众夹道围观

本港中秋传统习俗多 吃月饼及团圆饭、赏月、玩灯笼

人气 1143

【大纪元2018年09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梁珍香港报导)黄历八月十五中秋,是华人仅次于冬至、黄历新年的最重要节日。中秋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人月两团圆”正是描述中秋佳节。香港人一向重视中秋,家家户户吃月饼、团圆饭、赏花灯、玩灯笼等必不可少,另外还有过百年历史的舞火龙,昨晚(23日)已率先在港岛大坑、薄扶林等传统村落舞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围观,倍添节日喜庆。

中秋前夜又称迎月日,铜锣湾的大坑一连三天举行舞火龙。虽然昨日偶有阵雨,但无损火龙热闹登场和市民观火龙的兴致。全长220呎的火龙,龙身插满两万多支香烛,由约300名表演者轮流舞动,穿梭大坑的大街小巷。晚上未到7点,已有近千名市民在浣纱街两旁等候观看舞火龙表演。

有专门从大陆来的游客说,早就听说香港中秋舞火龙传统,故特意来港观看,赞扬香港节日气氛浓厚。

传承130年 中秋连舞三日

舞火龙之前,主办团体先进行传统的拜祭仪式,并为火龙和龙珠上香点睛。整个仪式可分为“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三部分,连续三晚每晚从8点表演到10点为止。

火龙的龙头龙身是以粗麻绳、藤架、珍珠草扎作组成,龙头重48公斤,身体分为32节,合计长度为67米,插满近两万枝线香、加上红带等装饰,由300人一起舞动着,场面盛大壮观。

这项习俗相传起源于19世纪,是大坑村的村民为了祈求消除瘟疫而起的活动,至今已经130多年的历史,2011年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香港独有的文化特色。

火龙今晚中秋夜10点将从大坑舞到维多利亚公园足球场,与市民共度佳节。

台风后菜加价 酒楼生意旺

另外,受强台风“山竹”吹袭破坏,本地蔬菜几乎全部失收,菜价上扬。香港入口蔬菜批发商会会长袁昌预料,现时香港蔬菜主要靠昆明、河南及海南等地接济,相信中秋前后菜价贵10%至20%。

市民陈小姐说,今年中秋菜价比平时贵一半,生菜一斤由10元加价至15元,瓜类更加价一倍,水果价钱则变化不大。谈到风灾后过中秋,陈小姐称如往常一样,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蛋糕和水果,还有赏月。

市民徐太则称,自台风后没有买菜,因为之前买的菜还未吃完。但据她观察,菜价比平时只贵两三元,不算太贵。她在中秋过得比较简单,只会吃月饼应节。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受山竹影响,日前餐饮业生意额较为低落,但临近中秋,生意已明显转旺。据多家酒楼反映,中秋当日订台已爆满,相信会比平日多10%生意额,较去年中秋节增加5%盈利。虽然山竹令食材成本上升,但他认为,各酒楼早已定好菜单及价格,相信不会加价。

香港民俗专家周树佳表示,早在英治时期,香港中秋次日就被定为法定假期,方便市民正日通宵欢庆佳节,在华人社会算是罕见,足见香港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

香港保持中秋的习俗很多,除传统吃月饼、赏月、玩灯笼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舞火龙,以及贺太阴娘娘诞等。

被遗忘的太阴娘娘祭月诞

除在铜锣湾大坑外,薄扶林、香港仔、新界坪輋也会有舞火龙活动,让村民游客齐齐参与,保留香港传统习俗。另外,八月十五相传是太阴娘娘月神的诞辰,中秋因而有祭月的传统。

香港中、上环交界有一处地方老一辈称为“三十间”或“卅间”,范围约为卑利街至水池巷、荷李活道对上、坚道对落,因以前这里曾有30间小石屋而得名。

周树佳指,住在三十间的多为海陆丰(广东汕尾)人,早年逃来香港时,将传统习俗也带来香港。通常他们在八月十五有拜太阴娘娘传统,请师傅打牌子、演奏音乐等,祈求风调雨顺。

以前当区很兴旺,但后来因旧区重建,居民四散,这个传统在80年代尾、90年代初已走向式微,只剩下一间房还供奉太阴娘娘。

中秋节传统重团圆孝道

对于中秋节的意义,周树佳认为关键在于“团圆”二字,也是体现孝道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游子会回家,一家人聚在一起话家常,吃团圆饭,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因月光很大很圆,给人以美好的感觉,故希望中秋赏明月,庆祝好的收成。

周树佳指,老一辈很重视过中秋,尤记得母亲预备很丰富的团圆饭,除有鸡有鱼,应节莲藕汤外,还要饭后一起搓汤圆,同时预备菱角、水果等丰富食品拜神。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玩花灯,煲蜡烛,也是一年中名正言顺“玩火”的日子,虽然父母会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但也“恩准”小朋友们“玩火”。他对现代花灯转为电子灯,略感惋惜,认为少了些怀旧的味道,“特别是蜡烛摇曳的时候,予人神秘的感觉”。◇#

责任编辑:陈玟绮

相关新闻
香港第一饼店深耕台湾 跨世代80年的传奇
香港咏藜园健康月饼义卖
毕书尽忘记中秋习俗 妈妈趁机讨零用钱
Telstra推出新智能手机新套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