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公有领域)

在中共出于政治需要而大力批判传统文化的灌输教育下,许多中国人对于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古语的认知都被扭曲,比如对于耳熟能详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解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四海之内的大臣也都是君王的臣下”。也因此,这两句也成为了中共批判儒家有“家天下”、“国家为君王的私有财产”理念的直接证据,成为了批判“封建社会”、迷惑民众的重要说辞。

然而,如果我们查看原文,会发现上述的解释完全是错误的。《诗经‧北山》的原文是: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gǔ),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qú)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全诗分为六个小节,首节说的是自己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的杞子。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忙到晚。王的差事没完没了,担忧我的父母没有人奉侍。第三节自我庆幸年轻力壮,还能应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节连用十二个“或”字,两两对举,具体揭示了劳逸不均的事实。

第二节是本诗的重点,“普天之下”在诗歌中的原文是“溥天之下”,《说文解字》解释“溥,大也”。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领土大规模封给诸侯,并通过他们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据秦朝吕不韦等编写的《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而在诸侯国内部,诸侯还可以继续将自己的领土封给自己的后裔和功臣,他们可以再进行“封建”。《左传‧桓公二年》中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大意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是为“建国”;诸侯或国君再把土地和人民封给卿大夫,是为“立家”;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是为“贰宗”;士以其子弟为属下;庶人不再分等级,以亲疏为等级区别。如此层层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所以,天下的土地不都是归“王”所有的。

由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正确解释为:天下的土地,都是王治下的领土;管理一方土地的诸侯,都是王的臣子;同为王臣,却劳逸不均,唯有我的差事特别的繁重辛苦。其表达的是抱怨之情。

将抱怨之语扭曲为肯定当权者拥有无上权力的语句,是中共扭曲传统文化、欺骗中国人的伎俩之一。而且,要知道的是,从战国以降、封建制解体以来,除了严格实行均田制的短暂时期外,中国的土地制度一直是私有制,且民间的土地流动,自有一套规范,朝廷一般并不加干涉,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参考资料:《诗经》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