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广场

吴惠林:悼于宗先院士

【大纪元2019年10月10日讯】九月十八日中午,获知于宗先院士已于八月三日过世的消息,脑中立即浮现出于老师宏亮的山东腔话语和爽朗的笑声。享年九十岁的于老师,近几年一直受病魔折磨。

五年前,在免疫力降低、右手麻木、行动不便,不得不放弃经济研究和专书写作时,还重拾青年时期的嗜好—写新诗。利用左手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感叹,并于二0一四年三月结集成书,用“法天”笔名,以“感时花溅泪”为书名出版。

“感时花溅泪”是唐朝诗圣杜甫《春望》的诗句,而《春望》是杜甫亲眼目睹安史叛军攻陷京城长安后乱象,触景伤情,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三月,写下的忧时伤乱的名篇。于先生藉用该诗句作书名,显见其对五年前的时局和台湾社会的忧急。

他在〈自序〉中写道:“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无法忘记台湾钱淹脚目的时光。那时。虽有海峡风云,然族群和谐、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对于一位青年人而言,只要肯努力,必有收获,然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冲击,竞争之激烈,唯适者才能生存。面对世局的剧烈变化,台湾社会为之丕变,许多家庭解体,少子化现象严重。同时官商勾结日趋严重,不少民代任所欲为,而贫富差距日趋悬殊。一般人都有个期待,希望国泰民安的社会早日到来。”于是借杜甫《春望》的诗句作为书名,表达该书中所有新诗的意涵。

于老师是非常入世的经济学者,他在一九三0年于山东平度出生,一九四九年高三时,随部队只身到台湾,为了生活进入部队。一九五二年考进台大经济系,一九五六毕业后考入邮局,次年考上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两年后获硕士学位,旋即赴美留学半工半读。一九六六年获印地安那大学经济学博士,随即回国受聘中央研究院经济所及兼任台大经济系教职,参与经济所草创时期之延揽及培育人才,并于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担任第二任所长。同时也参与台大经济系硕士课程修订与博士班策划,一九八0年受命筹设中华经济研究院。

在主政中研院经济所及中经院十余年间,于先生延揽培训基础研究及政策研究人才,确立严谨、独立、客观之研究立场。使中研院经济所成为国内经济学界基础研究之重镇,而中经院成为经济政策形成之主要建言智库。

四十余年来,于院士除致力于学术研究与作育英才外,亦兼任经建、财经、主计、研考、教育、能源、环保等部门委员或顾问职务,对政策形成有所建言,都充分表现知识分子不阿谀、不矫情之耿介批判精神。一九八八年因多年来对经济学界与政府政策之杰出贡献,获选为中研院院士。

于院士在中经院主政时期,鼓励研究人员在报章杂志发表时论,而且默默地帮忙抵挡政治性干预,让同仁秉于专业勇敢真诚地臧否时事,并批判政府政策。一九九六年退休之后,于先生也加入写通俗经济文章的行列,对台湾社会的诸种问题提出前瞻性观察和建言,还结集成好几本书,同时有计划地将台湾经济各种问题,有序地写成专书出版。

在中经院当顾问期间,不分晴雨,不分昼夜,都可见到于老师在研究室埋首研读或写作,即便在跌倒后身体受创,右手麻木、行动不便,他也始终保持一贯的工作方式,尝试用左手写新诗论时事,直到无法站立,不能行动只能卧床,才不得不放弃写作。不过,于老师脑中、心中还是对台湾的前景关心不已,直至阖眼与世长辞的那一刻。

走笔至此,我的脑中浮现出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永别了,于老师!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