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济系科尔奈教授专访:通向自由经济之路

林之昊

人气 7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21日讯】大纪元波士顿记者林之昊报导/五月十六日﹐大纪元记者对哈佛大学经济教授亚若什.科尔奈(Janos Kornai)博士做了专访。科尔奈教授是匈牙利人﹐是一位在国际经济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早在1986年﹐他的《短缺经济学》一书就被翻译成中文。1998年﹐此书在中国又再版。他的著作《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为东欧国家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此书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十七种语言。

科尔奈教授说﹐他的《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一书是在1989年柏林墙还没倒塌前写的。当时他分析﹐把社会主义经济转向自由经济有两套策略。

“策略A”有三个特点:

一﹒把重点放在建设中﹑小型私有企业。科尔奈教授把它叫作“土生土长的经济”。它不是将私有制强加给社会﹐而是让社会自行往私有制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也是吸收劳动力的命脉。二﹒对于那些旧的国营企业﹐通过拍卖的方式转入私有化。三﹒拍卖的价格要公平合理﹐不能白白送掉﹐而且买主必须是有经营策略的一个业主﹐不能是散户。只有这样﹐新的业主才能承担起管理好企业的责任。

“策略B”的重点是推动国有企业尽快私有化。为了求速度﹐甚至把企业白送给人。比如说给工人发产权票﹐让他们成为所有者。当时科尔奈教授就竭力主张推行“策略A”。但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策略B”才最有效。十年后再看﹐事实证明﹐当时主要采用“策略A”的匈牙利和波兰﹐它们经济体制的过渡就比当时主要采用“策略B”的俄罗斯要健康稳定得多。中国的产权改革界乎于“策略A”与“策略B”之间。

“塑料“股市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尔奈教授认为还是本国经济专家更能给出合理的建议。但做为一个旁观者﹐对中国产权改革他有几点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有一半是采用了“策略”。在中国﹐新兴的中﹑小型私有企业的数目还是很可观的﹐发展也很快﹐这是好现象。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国家没有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国家对于国营企业的超支更是无限度地容忍。这些年复一年亏损的企业早该宣布破产﹐拍卖资产了。二﹒国家对国营企业的改革总是那么不情愿。等到最后采用的却是把它们抛进股市的办法。科尔奈教授很不赞成这种做法﹐用股市来改革国营企业并不是真正的私有化。

他认为﹐股市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股市﹐不然的话就变成“塑料”股市﹐假的。人们如果买股票﹐就应该对他们所买公司的运做﹑经营有发言权﹐有控制权。而国营企业的大股还在国家手中﹐对股民来说﹐他们没有发言权﹐并不是真正的主人。实质上﹐这种做法就是利用股市在收集民众资金。国家若真心诚意地想从社会集资﹐就应该发行债券﹐向民众借钱。

科尔奈教授说腐败是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许私有化助长了腐败的发生。毕竟那么庞大的国有资产﹐一下子要转为私有﹐如果利用腐败的手法﹐有些人就可以受益许多。减少腐败关键是要保持国企私有化过程的干净。产生腐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有关。腐败不一定体现在金钱上﹐它可以是心照不宣的情礼交换﹑内定中标等﹐中国话叫“走后门”。这种形式的腐败在法律上很难找到证据。因此﹐保证社会“透明度”是防止腐败的唯一方法。当人们越是可以自由地谈论这类事时﹐腐败就越不容易发生。最终﹐腐败还是联系到了社会民主化制度。

均等教育机会﹐减少贫富差异

科尔奈教授去过中国几次。他说:“与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在改革中贫富不均的问题更为突出﹐两极分化速度也更快。”他认为在中国﹐富的很富很富;穷的很穷很穷。人们总是会相互比较的﹐嫉妒心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贫富差异如此悬殊很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健全税收制度。采取收入税递增制并增收财产税﹑房地产税。二要给每个孩子﹑年青人提供受教育的均等机会。科尔奈教授认为﹐一个人具有教育水平高﹐办事能力强﹐承担责任重﹐他就应该多得报酬。建立在本事﹑才能基础上的贫富不均是完全合理的。但这些必须建立在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社会才是公平的。

相关新闻
法轮功创始人发表《惊醒》
法轮功创始人发表《法难》
【特稿】共庆世界法轮大法日 同走回升之路
【特稿】人类起源问题的终极答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