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宜兰市图书馆镇馆之宝 “兑安门”石门额迁移

宜兰市图书馆镇馆之宝 “兑安门”石门额迁移(宜兰市公所提供)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0年01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宜兰市公所于元月2日将宜兰市立图书馆镇馆之宝“兑安门”石门额迁移至图书馆内。因“兑安门 ”原立于馆舍前方遭风吹日晒雨淋,多位历史学者大力疾呼应尽速保护古物,今宜兰市公所将“兑安门 ”石门额迁移至图书馆馆内一楼大厅门口处,利于展示及维护保存。

清嘉庆元年(1796)吴沙公率领漳、泉、粤三籍流民进入兰阳平原,自北向南垦殖,聚落筑城以踞,依开垦先后,逐次称为头围、二围、….,一结、二结、三结.。现今的宜兰市昔称“五围”,系嘉庆七年(1802)开垦。

噶玛兰城最早建于嘉庆16年(1811)、嘉庆24年(1819),通判高大镛建门楼四座,道光10年(1840)通判萨廉重修厅城,开掘城濠,宜兰城周围植九芎树亦称九芎城。同治7年(1868)9月,通判丁承禧再度重修四城门,震平门(东门)、兑安门(西门)、离顺门(南门)、坎兴门(北门)的由来。

除依八卦顺位勒刻四方位石门额外,为使民众方便于夜间出入,特在坎兴门旁增辟小东门(迎春门)(现旧城北路与旧城东路交叉处)现称城门孔。

城门额置于内外门洞的上方,依据文字纪录判断方位及建造的年代及筑城有功的相关人士资料,是城池兴建的一个重要史证。西城(兑安)门及北城(坎兴)门此两块城门额,于日治大正2年(1913),进行市街改正,拆除宜兰城及四城门,更辟为环市道路,即今日之旧城东、西、南、北路,古城石门额就废弃荒郊。

据地方耆老言,昔日宜兰县议会兴建工程,从地下挖掘出这两块石门额,为免再度任其废弃荒野,将每块长114公分、宽35公分、高15公分的石门额镶嵌于议会南边的墙壁上,民国74年8月原址拆除时,送往文化局典藏后再由公所领回,现于图书馆供民众观览。

宜兰市长江聪渊表示,“平安顺兴”是依据四大城门东、西、南、北方向定义而来,属于在地宜兰城的历史见证,抑是宜兰城建设的佐证,1868年属通判丁承禧所修建的城门额乘载着许多城市的历史记忆及回忆,将其妥善保存以供民众参览,确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