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金言:墓贷追赶房贷 活见鬼的金融创新

殡葬行业作为社会福利事业一直被中共民政部门所垄断和控制。一条完整的压榨老百姓血汗的黑色产业链。(大纪元)

【大纪元2021年03月22日讯】一年一度的“鬼节”清明将至,云南昆明一陵园与银行合作,横空出世共同推出了“墓地贷”;在此之前,针对五一长假新人扎堆结婚潮的来临,江西九江银行也应节而生推出了“彩礼贷”。 这两则奇葩消息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活着娶不起媳妇,死了买不起墓地;生前还房贷,死后还墓贷;从出生到死亡,从天堂到地狱;生生不息,贷贷相传;没有想不到,只有贷不到。可见在刚刚宣布全面脱贫的中国大陆,这两种脑洞大开的新贷款,并非“无产阶级”的福音,而是“活见鬼”的金融创新。

房地产干不过坟地产,墓地贷要赶超房贷?

中国民间有厚葬的传统习俗,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哪怕再穷,也要让逝者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据大陆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每年死亡人数愈千万。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死亡人数也会逐年递增。如此庞大的需求,更刺激了墓地价格的上涨,而无墓可售的情况,也使得一墓难求愈演愈烈。

于是在房地产被限制开始走下坡路之后,一些开发商盯上了坟地产这个“商机”,以墓地稀缺为噱头、以贷款为杠杆,推波助澜,助长炒墓风气。另外,相当一部分人也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下,相互攀比和盲目从众的心理越来越严重,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从而催生了墓地贷的出笼,也让“死不起”的天价丧葬,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消费承受能力。

众所周知,殡葬行业作为社会福利事业一直被中共民政部门所垄断和控制,450块骨灰盒卖一万七,尸体停放8天收2万。丧葬高收费也早已成为中共一条完整的压榨老百姓血汗的黑色产业链。

有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殡葬业连续多次登上“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而据《殡葬绿皮书》显示,殡葬业全年营收总额早在2018年就已突破2,000亿,利润率更是高达1000%。甚至有专家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均殡葬消费可达31,700元,而且殡葬市场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如此一来,殡葬业已经成为目前最赚钱的行业,什么房地产、区块链、互联网根本不值一提。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墓地价格高于商品房价格已是普遍现象。在老龄化比较严重的上海,1.2平方米大小的墓地平均售价在14万左右,而该陵园方圆4公里以内的楼盘售价仅3~3.5万/平方米,墓地的价格是房产的4倍多。位于北京南六环外的天堂公墓,一平方米墓地的最低价格为5.8万,距离它不远的商品房“北京密码”交付均价在2.5万/平方米,墓地价格比住房贵了一倍多。这些只是裸墓的价格,加上占地费、管理费,还能再翻一倍。

据中国丧葬第一股“福寿园”2016年披露的年报显示,其综合毛利率在79%左右,主营业务经营性墓地的毛利率达到81.3%。 对比房地产巨头,万科毛利率仅为27.2%,碧桂园不过31.6%而已。更何况殡葬业涉及公益福利事业,遗体冷藏、火化、殡仪车、骨灰存放等服务都是免征税收的。因此曾有人戏称,干殡葬是“操着卖白菜的心,赚着卖白粉的钱”。暗示殡葬业的暴利甚至有可能超过军火和走私。

天价彩礼“贷”不来幸福,而是婚后沉重的包袱

“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 为“天生一对”专属定制。这是3月16日江西九江银行“彩礼贷”的宣传海报。

有学者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波及中国,四万亿大水漫灌,让地产经济起死回生,于是大陆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开始了。中共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抑制通胀,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又瞄准了“一切向前看”的婚姻市场。

中共先是制造婚姻市场的“紧缺态势”,然后把有房有车作为婚姻的刚需和标配,用攀比欲强压底层买单,以吸血的方式,完成经济上去库存。这里的巨大陷阱就在于,底层人其实是无法支撑这种超前性借贷消费的。然而在阶层飞跃的诱惑下,人们难以挡住这种巨大的虚荣。

中共多年的计划生育造成男多女少,以及现代男女婚姻观的变异。也让过去讲究“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变成了“谈恋情伤钱”的买卖婚姻。

彩礼价格和房地产高度绑定,这些附加在婚姻之上的沉重负担,也酿成了许多爱情悲剧。有男子因为被索要巨额彩礼当街崩溃暴打女友;有男子因没有钱付彩礼急中生“智”抢珠宝店;还有女子因为和男友彩礼没谈拢最后试图跳河自杀……

即使用这种高杠杆组建新的家庭后,也往往面临经济破产,于是离婚潮便接踵而至。从2003年到2019年,中国大陆离婚率已经连续17年上涨,2019年的离婚对数已经达到470.06万,同比增长5.4%。

在资本的嗜血下,六个钱包被掏空,父母因子女婚姻被榨干了棺材本,普遍存在“婚前多年积蓄,婚后多年还债”的现象。最终不仅导致离婚率年年上涨,也令结婚率跌跌不休。2020年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结婚登记人数813.1万对,同比下降12.2%。

眼看结婚率下降引发的人口出生率断崖暴跌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共也不得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央妈”货币超发,催生花样繁多的“奇葩贷”

从9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银行的好日子开始每况愈下;2000年后,更是商业银行大爆发期,一个小小的四线地级市近30家分支行;如今,全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4,601家,还不包括外资银行,可谓僧多粥少,竞争空前激烈。

再来看中共央行印钞放水的速度,1980年末的时候,中国广义货币M2是1,842亿元,而到了2021年1月是221.3万亿元,整体人民币基量膨胀了1,227倍。过去中共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是让楼市来充当这天量货币的蓄水池。但在目前房地产泡沫破灭,整体经济形势全面下滑的背景下,这些不断超发的货币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从而促使各家银行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积极布局个人贷款市场,开办特色个人贷款品种,发展所谓普惠金融,满足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以提升金融对经济渗透率,释放国内需求潜力。

于是,近年来各种巧立名目,花样翻新的“奇葩贷”,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如,放开二孩政策后的“二胎贷”,针对在编记者的“记者e贷”,用于整形或美容美体手术的“美容贷”,为都市高学历女士量身打造的“丽人贷”,还有“婚庆贷”、“结婚贷”、“教育贷”、“园丁贷”、“医疗贷”、“消费贷”、“人民公仆消费贷”,包括根据大数据推出的建行“快贷”、招商“闪电贷”、工行“融e借”、农行“网捷贷”,浦发“浦银点贷”、广发“E秒贷”、平安“租金贷”,以及作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标配的“POS贷”等等各种无奇不有的贷款产品。据说招行的“闪电贷”全流程只有60秒,资金便可到达客户的账上。

中共大水漫灌的最终结果是,全民借贷和全民负债时代的来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负债人数已达7亿左右,当中即将逾期或已经逾期的将近3亿,失信被执行人数达1,951万。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大概有接近4亿的“房奴”,还有31.2万亿元的房贷尚未偿还。过去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目前5~6亿人零存款。

据《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披露,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也就是说,有近9成年轻人靠借债过日子。

“茫茫原上韭,一岁数枯荣。镰刀割不尽,春风吹又生。”过去几十年,大陆十几亿“韭菜”已经被股市、楼市、P2P和各类借贷等等轮番的财富洗劫运动,吸干了血,扒光了皮,可谓生不起,活不起,娶不起,也死不起!

大纪元首发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