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加拿大蜱虫泛滥 如何防范你必须要知道的

图:专家认为,蜱虫不再像过去只叮咬露营和野外探险人士,气候变暖加上退耕还林,导致蜱虫数量急剧上升。(shutterstock)
人气: 1575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1年07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李平多伦多报导)气候变化下,加拿大蜱虫数量成倍繁殖,虫害区域逐年扩大,越来越多人因蜱虫叮咬感染莱姆病。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蜱虫叮咬和感染莱姆病呢?

爱德华王子岛居民斯蒂文森(Katie Stevenson)女士一家人2019年秋搬到新斯省Digby镇前,从未见过蜱虫。搬家次年春,发现占地2亩的居所内外蜱虫成灾,不得不限制孩子们的玩耍场所,还买了6只鸡放在后院吃虫。

一天斯蒂文森丈夫带4岁女儿到1小时车程外的小城餐厅吃饭归来,晚上斯蒂文森梳女儿头发时,发现孩子头发里有一只蜱虫。惊恐之下,她按政府除蜱指南,用镊子将蜱虫头部夹住往外扯,虫子被扯断后,很快又钻入孩子头皮。

由于担心女儿感染致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细菌,斯蒂文森赶紧开车带孩子上医院,候诊期间,无意中又发现女儿耳后还有一只更大只的蜱虫在吸血。医生用抗生素强力霉素进行治疗后,次年又继续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疲劳和肌肉痛等莱姆病症状。

越来越多家庭正面临斯蒂文森一家人类似虫害困扰。麦卡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生化与生物医学教授巴罗斯(Lori Burrows)表示,气候变暖,蜱虫活动范围日益北扩,虫害一天比一天严重。

小虫北上泛滥

中共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政府几轮封锁把许多人快逼疯了。目前疫情放缓,政府逐级解封,许多人迫不急待要走出户外亲近自然,蜱虫叮咬和莱姆病传播估计会加剧。

专家认为,蜱虫不再像过去只叮咬露营和野外探险人士,气候变暖加上退耕还林,导致蜱虫数量急剧上升。这些小虫子,不仅找到越来越多宿主,除野鹿和老鼠(这些动物在城市也日益泛滥)等传统宿主外,现在土拨鼠和郊狼等城区野生动物身上也发现蜱虫寄生,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存活率也越来越高,已有泛滥趋势。

近年来,多数莱姆病例都发生在新斯省、安省和魁省。新布省蒙特爱立森大学(Mount Allison University)生物学教授罗伊德(Vett Lloyd)女士表示,这不等于说新布省就没有蜱虫。

加拿大卫生局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间,莱姆病例从144起上升至2,636起。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蜱虫与传染病研究专家克兰达尔(Kirsten Crandall)表示,从莱姆病报告病例中,可了解蜱虫数量增长情况。一个地区只要发现一只蜱虫,就可划为莱姆病风险区,辐射范围高达20公里。

目前,国内莱姆病风险区共60多个,包括新斯省全省,温哥华岛,安省人口稠密的皮尔区、约克区、尼亚加拉、渥太华和多伦多等几大城市和区域,这些城市多个城市公园都发现蜱虫。

过去几十年中,蜱虫主要通过候鸟宿主迁移和传播,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宿主可将蜱虫带到其它尚无虫害的安全区。一只雌虫能下近3千个虫卵。

草原省蜱虫从美国传入后数量逐年上升。罗伊德表示,目前曼省南部虫害非常严重,莱姆病已成当地流行病。曼省卫生部门数据显示,该省确诊莱姆病例2015年至2019年短短4年间翻了一倍多,多数高风险区都位于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的加美边境。

被叮咬不易察觉

蜱虫活跃高峰期是春秋两季,6月底至7月夏季炎热期活动也很活跃。蜱虫存活需水分,天气炎热时,潮湿落叶区、灌木和林区等,经常能发现蜱虫。

安省公共卫生局高级项目专家拉瑟尔(Curtis Russell)医生表示,蜱虫非常微小,夏季中旬蜱虫踪迹报告不多,是因人们难以发现,但此时也是莱姆病报告高发期。

罗伊德表示,幼虫如罂粟籽大小,成虫像芝麻粒大小,吸饱血后,才会变得像个巨大的长着虫腿的灰皮肤瘜肉一样的东西。蜱虫吸血一吸就是好几天,最爱悄悄使劲吸不被人发现。

这些小虫子,不仅找到越来越多宿主,除野鹿和老鼠(这些动物在城市也日益泛滥)等传统宿主外,现在土拨鼠和郊狼等城区野生动物身上也发现蜱虫寄生,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存活率也越来越高,已有泛滥趋势。(shutterstock)

专家介绍,蜱虫通过植物接触上到人身上,也就是说,在花园、操场、足球场和住宅区都有可能被蜱虫叮咬上。尤其是春秋两季,蜱虫最活跃,到处找食物,此时经过后院或草地就会被叮咬上。

安省东部St. Eugene居民戴斯罗瑞尔(Isabel Deslauriers)女士透露,过去10年她只发现过一只蜱虫,但过去几周内,却连续从丈夫身上抓到4只。丈夫在花园劳作时,都是穿长袖,蜱虫还是爬到身上吸附在胳膊肘皮褶内。

戴斯罗瑞尔透露,要不是她及时发现,丈夫可能都不知道被蜱虫咬了,可能因皮肤发痒就把虫子抓掉了。自发现蜱虫后,她现在逢人就提醒当心蜱虫,再也不放家里的宠物猫出去了。

专家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多检查,同时要知道从何下手,蜱虫喜欢钻皮肤折皱处,如腋下、耳后部和发际线处,尤其喜欢钻咬儿童头部,喜欢钻身体暗处和潮湿处。人体皮肤被叮咬时间越长,莱姆病和其它蜱虫传播疾病传播风险越大。

大规模杀虫为何不管用

蜱虫肆虐的地区,莱姆病病例增幅高达50%。被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蜱虫叮咬24小时后莱姆病传播风险急速上升,96小时后传播风险近100%。蜱虫还会携带传播边虫和波瓦桑病毒等罕见疾病,这2类疾病在安省首次发现,会导致脑部感染,而且传播只需15分钟。

感染莱姆病后一个明显早期症状是牛眼皮疹,专家提醒,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而且很难察觉。安省居民多赫提(Kris & Shannon Daugherty)夫妇,因8岁儿子露营时皮肤接触毒藤植物中毒反应严重,上医院急诊被医生意外发现脚踝处出现牛眼皮疹,才知道儿子被蜱虫咬了。孩子后来被诊断感染莱姆病,好在是发现及时,治病后没留下长期后遗症。

专家表示,被叮咬6到8周后体内才会产生可探测到抗体,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期。确定蜱虫种类和体内携带病原体可帮助医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蜱虫密封在塑料袋放冰箱冷藏5年都能检测出来。那么加拿大政府为何不采取除吉普赛飞蛾一样的办法,采取措施控制虫害呢?

专家表示,主要原因是喷杀虫剂控制虫害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就像美国一样。此外,一些杀虫剂加拿大禁用,而且控制虫害效果也不大。有时即使控制了蜱虫数量,也不一定能减少细菌或疾病传播。唯一能控制蜱虫数量的地方可能只有岛屿,这些地方喷药,加上野生动物隔离和数量控制,虫害无法扩散到更多地方,蜱虫数量有可能得到控制。

专家表示,像安省这种大省,这么做根本无法控制虫害,只有建议人们做好个人防护,加强虫害知识普及。

日常七大防护

外出尽量走路面。蜱虫不跳不飞,只藏身草丛或树叶等植被繁茂处,避开这些地方,自然就接触不到。平日多了解莱姆病高风险区。

经过蜱虫高风险区时,穿长袖和包脚鞋袜,上衣扎入裤腰中。尽量穿浅色衣物,蜱虫跑到身上更容易发现。外出经过步道或蜱虫栖息区,回家立即换掉衣物并冲凉及时冲走虫子,将换下衣物放入烘干机高温烧烤1小时杀虫。

全身检查。蜱虫叮咬前通常会到处爬,喜钻皮肤褶皱潮湿处,一定要仔细检查膝盖后的腿窝、胳膊肘、两腋下、腹股沟和耳朵背部,以及发际线处,尤其是孩子个子矮,头部离地面近,更要仔细检查孩子发际线处。

出门前喷DEET等驱虫剂,或穿戴氯菊酯处理过的衣物。

房子门后院草地勤剪,尽量剪短,清除房子周围和草坪边缘处野草和灌木和落叶,孩子日常户外玩具尽量远离草丛或灌木茂盛处。

设置障碍。蜱虫不喜干燥环境,在草坪和灌木草丛间铺一米宽木片或石子,阻止蜱虫穿到孩子平日玩耍区域。

有条件家中养只鸡。珍珠鸡和普通鸡都喜吃蜱虫,能有效控制房子周围的蜱虫数量。

被叮咬后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像被蚊子叮或蜜蜂蜇会立即感觉到,往往是被叮咬后还浑然不觉。发现被叮咬后,不要慌不是说被叮咬后人人都被感染莱姆病,即使感染,也不一定会导致人传人;即使感染细菌,也不一定会得莱姆病。

专家建议,即便如此,发现被叮咬后最好在24至36小时内除虫,尽量降低细菌传染。除虫时,用干净钳子或镊子尽量贴着皮肤将虫子夹住,夹住后慢慢直接拉出,过程中不要扭拧、拍打或碾压。不要烫或转,或用凡士林或指甲油卸油水,否则会刺激蜱虫将细菌反刍到伤口中。如皮肤中不小心残留蜱虫残肢,用镊子将残肢镊出,实在镊不出残肢是,让皮肤自然愈合并咨询医生。

除掉皮肤上的蜱虫后,清洗患处,并用肥皂和温水或酒精洗手液洗手和清洁。将虫尸装在密封袋然后送到当地医院检测,记录被叮咬日期。

在人体或宠物身上发现的蜱虫照片可上传至eTick.ca网站用于签定,Geneticks等私人蜱虫检测服务机构可在48小时内确定病原体和出结果。

捕捉活虫后,泡入外用酒精内或放入冰箱几个小时就能彻底杀死蜱虫。经过虫害区后皮肤出现异常皮疹或高烧,专家建议是有可能被蜱虫叮咬,最好立即就医。专家表示,许多人被叮咬后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增强意识和加强防范是关键。

责任编辑:岳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