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诗词

读苏轼诗《黄牛庙》有感

长江三峡(意文╱大纪元)

《黄牛庙》是北宋诗人苏轼青年时代的作品。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病故,苏轼随父仓卒离京,赴丧返家。在守孝二十七个月之后,嘉祐四年(1059年)10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他们沿水路,经嘉州、渝州、夔州,出三峡。一路上,碧波滔滔的长江,秀丽多姿的巫山,苏轼有感而发。

黄牛庙在黄牛峡南岸的高崖上,一块巨石像人负刀牵牛。由于岩崖高耸,江流迂回,船行一两天后,仍能望见。经千百年的传说,巨石演变成了黄牛之神,有传说黄牛神曾帮助禹王疏川治水,所以享受香火祭祀。陆游《入蜀记》说:“黄牛庙神,封嘉应保安侯。其下即无义滩,乱石塞中流,望之可畏。”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脱。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大意:江边的石崖高且没有路,石崖上的黄牛神不用拉车,行人在庙前击鼓、吹箫、用白羊祭拜黄牛神。山下的耕牛常常吃半囷青草,在瘠硬多石窄小的山崖上拉犁耕作,牛角碰在崖壁上,石块把牛蹄绊脱了,很辛苦;仰望山上的黄牛神自在地安享人们的祭拜,怎么是山下黄牛能比的呢?

“上有黄牛不服箱”,是用了《诗经》的典故。《诗经‧小雅‧大东》有“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之句,原是说天上的牵牛星并不拉车负重。这里是指黄牛神不需拉车。

感悟:诗人把红尘中的人比喻成山下的黄牛,为衣食住行和个人利益中争名夺利,钻牛角尖,碰得头破血流,又苦又累;若想得到山崖上黄牛神的自在,唯有修行才能跳出红尘苦海,达到真的自在。@*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