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诗《黄牛庙》有感

作者:甘露
长江三峡(意文╱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16
【字号】    
   标签: tags: ,

《黄牛庙》是北宋诗人苏轼青年时代的作品。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病故,苏轼随父仓卒离京,赴丧返家。在守孝二十七个月之后,嘉祐四年(1059年)10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他们沿水路,经嘉州、渝州、夔州,出三峡。一路上,碧波滔滔的长江,秀丽多姿的巫山,苏轼有感而发。

黄牛庙在黄牛峡南岸的高崖上,一块巨石像人负刀牵牛。由于岩崖高耸,江流迂回,船行一两天后,仍能望见。经千百年的传说,巨石演变成了黄牛之神,有传说黄牛神曾帮助禹王疏川治水,所以享受香火祭祀。陆游《入蜀记》说:“黄牛庙神,封嘉应保安侯。其下即无义滩,乱石塞中流,望之可畏。”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箱。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脱。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大意:江边的石崖高且没有路,石崖上的黄牛神不用拉车,行人在庙前击鼓、吹箫、用白羊祭拜黄牛神。山下的耕牛常常吃半囷青草,在瘠硬多石窄小的山崖上拉犁耕作,牛角碰在崖壁上,石块把牛蹄绊脱了,很辛苦;仰望山上的黄牛神自在地安享人们的祭拜,怎么是山下黄牛能比的呢?

“上有黄牛不服箱”,是用了《诗经》的典故。《诗经‧小雅‧大东》有“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之句,原是说天上的牵牛星并不拉车负重。这里是指黄牛神不需拉车。

感悟:诗人把红尘中的人比喻成山下的黄牛,为衣食住行和个人利益中争名夺利,钻牛角尖,碰得头破血流,又苦又累;若想得到山崖上黄牛神的自在,唯有修行才能跳出红尘苦海,达到真的自在。@*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苏轼入宫任翰林学士时,一夜高后与哲宗同御便殿,宣苏轼入见。高后追忆神宗知遇,苏轼不觉悲泣,高后、哲宗与众人亦皆感泣。图为《帝鉴图说》插图。(公有领域)
    太皇太后这才说:“这是先帝(指宋英宗,此时已去世)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诵您的文章,都必然感叹:‘奇才!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使用您罢了!”
  •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69年),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品其诗,苍劲沈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寒食帖〉的真迹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 夏天的赤壁是浪漫的,深秋的赤壁却是寂寥的。虽然如此寂寥,可是苏轼的《后赤壁赋》却还是那么禅机深邃…
  • 宋一代宗师苏轼,他的诗词、散文、书法,世称“三绝”。而他性情淡泊,性格洒脱,虚怀大度,屡处逆境却不改忠君爱民,甘为苍生造福的高古风范,更引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折腰。
  • 谪驻黄州羁迁人 细雨梅花亦断魂 荒园留贤寓贬客 浊酒半瓶友与温
  • 苏轼自幼天资聪颖,而且好学,十岁时已读遍诸子百书,博通经史,所写的文章诗词常常受到人们的赞许。少年的他因此骄矜起来,以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是在书房门上手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流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 夜里,苏轼听到附近的屋里有老太太的哭声。他和邵氏瞻便推门而入,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悲伤?”
  •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乃至医学、水利、服饰、烹饪、养生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 苏轼对安民治国之道,曾经直抒胸臆:“国家之所以生存和灭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高低,不在于国家的强弱;改朝换代之所以有长有短,在于风俗的轻薄敦厚,不在于国家的富有与贫穷。”他的一生辗转流离,但是却守着至真至善的道理从未放弃,用具体的行为来印证,用出世的诗文来阐明,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