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詩《黃牛廟》有感

作者:甘露
長江三峽(意文╱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16
【字號】    
   標籤: tags: ,

《黃牛廟》是北宋詩人蘇軾青年時代的作品。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的母親程氏夫人病故,蘇軾隨父倉卒離京,赴喪返家。在守孝二十七個月之後,嘉祐四年(1059年)10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他們沿水路,經嘉州、渝州、夔州,出三峽。一路上,碧波滔滔的長江,秀麗多姿的巫山,蘇軾有感而發。

黃牛廟在黃牛峽南岸的高崖上,一塊巨石像人負刀牽牛。由於岩崖高聳,江流迂迴,船行一兩天後,仍能望見。經千百年的傳說,巨石演變成了黃牛之神,有傳說黃牛神曾幫助禹王疏川治水,所以享受香火祭祀。陸游《入蜀記》說:「黃牛廟神,封嘉應保安侯。其下即無義灘,亂石塞中流,望之可畏。」

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箱。
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磽确,兩角磨崖四蹄脫。
青芻半束長苦饑,仰看黃牛安可及。

大意:江邊的石崖高且沒有路,石崖上的黃牛神不用拉車,行人在廟前擊鼓、吹簫、用白羊祭拜黃牛神。山下的耕牛常常吃半囷青草,在瘠硬多石窄小的山崖上拉犁耕作,牛角碰在崖壁上,石塊把牛蹄絆脫了,很辛苦;仰望山上的黃牛神自在地安享人們的祭拜,怎麼是山下黃牛能比的呢?

「上有黃牛不服箱」,是用了《詩經》的典故。《詩經‧小雅‧大東》有「睆彼牽牛,不以服箱」之句,原是說天上的牽牛星並不拉車負重。這裡是指黃牛神不需拉車。

感悟:詩人把紅塵中的人比喻成山下的黃牛,為衣食住行和個人利益中爭名奪利,鑽牛角尖,碰得頭破血流,又苦又累;若想得到山崖上黃牛神的自在,唯有修行才能跳出紅塵苦海,達到真的自在。@*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軾入宮任翰林學士時,一夜高后與哲宗同御便殿,宣蘇軾入見。高后追憶神宗知遇,蘇軾不覺悲泣,高后、哲宗與眾人亦皆感泣。圖為《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太皇太后這才說:「這是先帝(指宋英宗,此時已去世)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誦您的文章,都必然感歎:『奇才!奇才!』只是沒有來得及使用您罷了!」
  • 〈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書於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69年),係兩首五言十二名詩,共17行,129字。品其詩,蒼勁沈鬱,飽含著生活淒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寒食帖〉的真跡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夏天的赤壁是浪漫的,深秋的赤壁卻是寂寥的。雖然如此寂寥,可是蘇軾的《後赤壁賦》卻還是那麼禪機深邃…
  • 宋一代宗師蘇軾,他的詩詞、散文、書法,世稱「三絕」。而他性情淡泊,性格灑脫,虛懷大度,屢處逆境卻不改忠君愛民,甘為蒼生造福的高古風範,更引歷代文人士大夫競相折腰。
  • 謫駐黃州羈遷人 細雨梅花亦斷魂 荒園留賢寓貶客 濁酒半瓶友與溫
  • 蘇軾自幼天資聰穎,而且好學,十歲時已讀遍諸子百書,博通經史,所寫的文章詩詞常常受到人們的讚許。少年的他因此驕矜起來,以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於是在書房門上手書一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流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 夜裡,蘇軾聽到附近的屋裡有老太太的哭聲。他和邵氏瞻便推門而入,問老太太:「為甚麼這麼悲傷?」
  •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蘇軾是北宋時期最有成就的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在詩、詞、散文、繪畫、書法乃至醫學、水利、服飾、烹飪、養生學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
  • 蘇軾對安民治國之道,曾經直抒胸臆:「國家之所以生存和滅亡的原因,在於道德的高低,不在於國家的強弱;改朝換代之所以有長有短,在於風俗的輕薄敦厚,不在於國家的富有與貧窮。」他的一生輾轉流離,但是卻守著至真至善的道理從未放棄,用具體的行為來印證,用出世的詩文來闡明,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