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chtimes
culture
news
life
arts
新聞
副刊
評論
體育
娛樂
電子時報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投稿
正體
简体
文化百科
文明探索
人生感悟
文學世界
史海鉤沉
人物春秋
教育園地
預言與傳奇
詩詞歌曲
詩經
樂府
古體詩
唐詩
宋詞
元曲
其他詩詞
古體詩詞創作
現代詩詞創作
歌詞歌謠
散文隨筆
古典散文
現代散文
名家散文
閒話文史
電影隨筆
開卷有得
書序書摘
書評書話
劇本劇作
名言錦句
小說大觀
古典長篇小說
古典短篇小說
現代長篇小說
現代中篇小說
現代短篇小說
社會/紀實文學
報告文學
文學常識
認識文學
詩詞常識
文法修辭
應用文類
外國文學
外國詩歌
外國散文
外國古典長篇
外國現代長篇
外國短篇小說
大紀元首頁
副刊
文化網
文學世界
開卷有得
文學常識
詩詞常識
認識文學
詩詞常識
文法修辭
應用文類
妙聯趣對
詩詞常識
唐詩對仗 妙語聯珠
唐詩中格律詩的對仗句子,巧妙地運用了古漢語詞組的構詞法和平仄讀音,自格律詩在唐代出現後,古人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對句,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及誦讀。
唐詩
對仗
2020年3月26日 1:40 PM
談詩詞曲寫作的守文和創新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其中的一部份。守文的意思是恪守古人留下的寫作原則。因為詩詞曲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所以這裡先談談文字。
詩詞
陸志仝
2020年1月5日 8:09 AM
書摘:清詞選講
清朝的詞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體式的復興時代。為什麼說是詞的復興時代呢?因為從宋朝以後經過了元和明兩朝,而元朝興盛的是曲(如散曲),是雜劇(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朝興盛的是傳奇,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之類。元明兩代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三民書局
葉嘉瑩
詩話
《清詞選講(二版)》
2019年1月30日 11:32 AM
鶼鰈情深 為什麼比翼鳥要雙飛?
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的情人、夫妻怎麼以比翼鳥、比目魚來譬喻?鶼鰈情深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化300問
文化典故
比翼鳥
鶼鰈情深
2018年5月23日 3:37 PM
用古漢語的四聲朗讀唐宋詩詞
古漢語的發音四聲為平、上、去、入。它是齊梁時期由陸厥、沈約、謝朓等文人創立的;「平」即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從那之後特別是唐代開始,文人寫詩都是依四聲的發音來創作。
漢語四聲
唐宋詩詞
2017年10月27日 11:05 PM
【詩詞常識】「今平古仄」常用入聲字表
詩詞寫作中,若遇到感覺似入聲的字時,可對照字表檢查,看有無此字。
詩詞常識
入聲字
2017年4月17日 1:02 AM
【詩詞常識】「今平古仄」常用入聲字歌訣
應用上,如要寫一首律詩,在「應平」的位置須用到「毒」、「缺德」,但總覺得好像是入聲字,若是的話用在此處就出律了,須作處理…
詩詞常識
2017年4月16日 4:02 PM
詩詞議話:「今平古仄」入聲字的辨別
作為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作為用詩詞文化宣揚正義的這一群體中的一員,誰都不想這樣的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對不對?何況分辨入聲字只是格律詩詞學習中的一個小問題。
詩詞議話
詩詞格律
平仄
2017年4月16日 10:20 AM
【格律常識】變格句式之「對句相救」
與基本格式一樣,「孤平拗救」、「出句自救(三四字互救)」以及這條「對句相救」句式,它們都是格律的組成部分,是在格律詩發展史中形成的規則,被公認著,指導著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這一體上的創作。
格律常識
詩詞常識
2017年3月10日 4:03 AM
【格律常識】變格句式之「出句自救」
有些格律詩寫作者可能覺得基本格式以外的這些變格句式較麻煩,採取不用的態度。但即使不用,在欣賞古典格律詩與他人詩作時也會涉及到,也須瞭解,否則,就無從全面、正確分析一些詩的格律。
格律
詩詞格律
2017年3月9日 1:38 AM
【格律常識】論「孤平拗救」
格律詩中犯「孤平」的現象在一些詩詞網站時有發生,也時常引來一些爭議。其實,要避忌它也很簡單。針對此病,本文試談本句自救這種形式。
拗救
格律
詩詞常識
2016年12月12日 3:03 AM
唐宋詞牌的歷史掌故(上)
詞,又稱「詩餘」、「長短句」、「倚聲」,前身是民間小調,萌芽於隋唐之際,興盛於晚唐五代而極盛於宋,是一種配合音樂的詩歌,為唐宋時代的樂府詩,供宮廷或民間演唱。
唐宋
宋詞
詞牌
2012年10月5日 10:20 AM
小議詩詞「頂針法」
日間與友談,歎人生苦短、如草木歷暑經寒,命短似曇花一現、螢光一閃;縱然百年、神看也是光陰似箭一眨眼。
詩詞
2011年10月29日 9:02 AM
淺談詩詞格律
律詩逢雙句必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其餘單句不可押。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古絕韻律不是很嚴格,介於古風和律絕之間。
詩詞
2010年9月24日 5:01 AM
古代的學問:《平水韻》
(shown)「韻」是構成詩歌音樂美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古人寫詩、填詞都離不開它,我們今天在欣賞和創作舊體詩詞時也同樣需要掌握有關它的知識。
2010年5月20日 7:25 AM
詩詞常識(十):後記
唐詩和宋詞被稱為中華文化中的兩朵奇葩,其中的許多精品經歷了歷史的考驗被人們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在這裡要順便提及的是,「元曲」也和「唐詩」、「宋詞」一樣,具有其獨特的美,而且由於它一直伴隨著戲劇而存在,其音樂美較之詩詞還更有其高妙之處。
詩詞常識
2010年1月28日 7:25 AM
詩詞常識(九):詞譜
雖然詞是在宋代發展並完善起來的獨特的文學形式,但記錄各種詞牌及其變體的詞譜專書卻是在明代才正式流行的,而清代才是研究和出版詞譜專書的豐收時代。
詩詞常識
2010年1月19日 8:09 AM
詩詞常識(八):詞律
格律詩本身就是自帶音樂的,有其音樂美的固定模式。詞的格律要求比詩更嚴,變化更複雜,因此詞實際上攜帶了更多、更複雜的音樂因素。
詩詞常識
2010年1月8日 8:21 AM
詩詞常識(七):律詩
不管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律詩,其句子都只有四種基本的平仄結構,一旦第一句確定了,並且每一聯都滿足「粘對」原則的話,則全詩每一句的平仄結構也就完全決定 了。因此律詩的平仄結構(無論五言或七言)也只有四種基本的格式……
2009年12月29日 7:15 AM
詩詞常識(六):對仗
「對仗」為詩歌帶來了具有深刻內涵和微妙影響的「對稱」美。「對稱」是宇宙顯現給人類的最基本法則之一。它在包括科學、文學和藝術在內的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裡都有著豐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現。
詩詞常識
2009年12月22日 2:28 AM
詩詞常識(五):絕句
為了找到「詩」應該有的聲律結構,我們不妨從「歌」的特點來分析一下。歌的每一樂句有聲音的高低變化,對應著詩句的平聲和仄聲字的交替應用。
2009年12月6日 10:03 PM
詩詞常識(四):押韻
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雲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濛濛」[1]或者「天轉北,日昇東。東風淡淡,曉日濛濛。」[2]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
2009年11月20日 7:28 AM
詩詞常識(三):平仄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種調節詩詞音樂感並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種手段…
2009年11月5日 7:33 AM
詩詞常識(二):句讀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寫起字來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隙,因此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斷句」(找出從哪裡到哪裡是一句話)。
詩詞常識
2009年10月23日 1:27 AM
詩詞常識(一):前言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分組成…
2009年10月9日 8:24 AM
淺談詩詞韻
這裡想說的詩詞韻,不是格律與押韻,而是詩詞背後的內涵。一個對仗押韻完好的詩詞,未必具有極佳的「韻」味。
天雪
2009年7月24日 7:13 AM
賦是如何寫成的(下)
還有一種文體形式也屬於賦的一種,就是「銘」。 銘是中國古代刻於金石或器物上的一種押韻文體,多用於歌頌功德與昭申鑒戒。它其實是屬於駢文體的賦,最著名的是劉禹賜的〈陋室銘〉:
明珠
2009年2月18日 11:43 PM
唐詩中的神韻
中華的傳統文化貫穿了對天地神明的敬仰,上古的聖王依天地之法則,創造了中華文化,並以道德教化世人,無為而天下治。據《易經.繫辭 下》記載:「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唐朝的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頂峰時期,唐詩就是那時應運而產生的;唐人從皇帝、文人到庶民無不敬奉天地神明。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對神的敬仰,對道德的崇尚,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唐詩。
唐詩
神韻
2008年1月7日 9:05 PM
「元旦」、「新年」二詞考證
「元旦」一詞,漢代以前稱「元日」,據《尚書‧堯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漢‧孔安國(孔子的十一代孫)注曰:「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也就是說正月初一這天,舜接受了堯的禪讓。又據《禮記‧月令第六》記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
元旦
明珠
歲時禮俗
2008年1月7日 5:01 PM
麥立:蛻變
無數次蛻變無數次苦痛換得今日的美麗但為何極盛即是極衰歡樂總帶淚水美麗卻是衰老
麥立
2008年1月7日 6:11 AM
1
2
共有約 48 條記錄
聖日芳時(七絕七首)
中華傳統母親花是哪一種?
【經典小說選登】呂大郎還金完骨肉
一種情景開啟記憶 一聲召喚令人醒悟
微不足道的小善利己利人 讓自己更幸福
學會放下,幸福就來了!
【救世古鑑】偏執滅佛的可怕後果 遭五刑株連五族
夏禱:美的誕生
才能出眾護國大將軍 因一句話遭現世報而絕嗣
我們使用cookies來了解您如何使用我們的網站並改善您的用户體驗。這包括個性化的內容和廣告。若您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以及我们更新的隐私政策(Privace Policy)和使用條款。
更多信息
我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