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一、四目頡,一足夔(四支)(選自《聲律啟蒙》)
茶對酒,賦對詩。
燕子對鶯兒。
栽花對種竹,落絮對游絲。
四目頡,一足夔。
鴝鵒對鷺鷥。
半池紅菡萏,一架白荼蘼。
幾陣秋風能應候,一犁春雨甚知時。
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下劃線字為入聲字)
注釋及說明:
1. 茶對酒,賦對詩:唐‧白居易《北亭招客》:「小盞吹醅嘗冷酒,深爐敲火炙新茶。」唐‧高適《信安王幕府詩》:「作賦同元淑,能詩匪仲宣。」
2. 燕子對鶯兒:鶯兒,①雛鶯。②黃鶯。元‧薩都剌《過孫虎臣園》:「鶯兒老去空台樹,燕子歸來無主家。」清‧吳荔娘《春日偶成》:「鶯兒有語遷喬木,燕子多情覓舊廬。」
「兒」這個字,在《平水韻》中屬「四支」及「八齊」韻部的字,做韻腳都讀「尼」,否則不押韻。例如「四支」韻:
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此有贈 唐‧李白
同州隔秋浦,聞吟猛虎詞。
晨朝來借問,知是謝楊兒。
又如「八齊」韻:
春怨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康熙字典‧兒》:「《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爾平聲。(支韻)」從反切注音我們可以知道,唐、宋、元、明,官方讀音都是類似「尼(ri2)」;「爾平聲」是指康熙皇帝的讀音為「而」,也就是我們現在普通話的讀音「er2」。康熙皇帝的母語是滿族語,漢語的啟蒙老師也是滿族的官員,因此他講漢語的時候會有口音。而《康熙字典》中的常用字由張玉書(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跟隨康熙身邊近三十年)根據康熙皇帝的口語發音注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普通話「兒」的讀音「而er2」,是康熙皇帝首先這樣讀的。綜上所述,如果「兒」字在詩句中(不做韻腳),視情況讀「而er2」或「尼」均可。例如:
贈歷陽褚司馬 唐‧李白
北堂千萬壽,侍奉有光輝。
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萊衣。
因為小兒啼,醉倒月下歸。
人聞無此樂,此樂世中稀。
本詩「小兒啼」中「兒」字讀「而er2」更好。
3. 栽花對種竹:對仗例句,宋‧洪擬:「種竹幾年心未厭,栽花經日手猶香。」宋‧陶夢桂:「盡有清風疏種竹,苦無空地密栽花。」
4. 落絮對游絲:落絮,比喻飄落的柳絮或雪花。|游絲,①飄動的蜘蛛絲。②繚繞的香爐煙。例句,宋‧邵雍:「情如落絮無高下,心似游絲自往還。」句中的「落絮」為柳絮;「游絲」為蛛絲。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宮草微微承委佩,爐煙細細駐游絲。」句中的「游絲」指爐煙。
5. 四目頡,一足夔:四目頡(音傑,入聲),傳說漢字的創造者倉頡,有四隻眼睛。他是黃帝的史官。東漢‧王充《論衡‧卷三‧骨相篇》:「倉頡四目,為黃帝史。」|一足夔:夔(音葵),舜帝時期主管音樂的樂官。「一足夔」的意思是,舜帝曾經說過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官員,有一個就足夠了[1]。
功在千秋四目頡,音成律呂一足夔。 (朝暉 原創)
(「律呂」是由奇偶數各六管組成,因此可借對數量詞。以上兩句只能當成對聯使用,不能用於律詩的句子,因為格律不對。)
6. 鴝鵒對鷺鷥:鴝(音渠),鵒(音欲,入聲),鳥名;俗稱八哥。|鷺鷥(音路斯),指白鷺,因其頭頂、胸、肩、背部皆有長毛如絲,故稱「鷺鷥」。
北宋‧王存《子陵釣台》:「古木蒼煙鴝鵒噪,清波白石鷺鷥飛。 」
7. 菡萏(音汗旦):荷花。出自《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8. 荼蘼(音途迷):又稱「酴醾」;薔薇科,落葉小灌木,初夏開花。花白色居多,亦見少許黃色及紅色。可爬牆或花架子上生長開花。「一架白荼蘼」是說花架上長滿了白荼蘼。
9. 應候:順應時令、節候(物候)|一犁春雨:春雨時節適宜犁田耕種,故稱「一犁春雨」。|知時:知道或順應時令。例句,宋末元初‧方回:「應候禽蟲語,知時草樹香。」
10. 智伯:一作荀瑤,亦稱知瑤、知伯、智伯。春秋末戰國初晉國六卿之首。晉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與趙、韓、魏四分范氏、中行氏之地為邑。後與韓、魏攻趙襄子,圍攻晉陽城。趙襄子暗中派人說服韓、魏反戈,引水灌知瑤軍,殺智伯於軍中,滅知氏氏族。
11. 國士:指一國中才能最優秀,最勇敢的人。本文指「豫讓」,他是戰國初期晉國人。為晉國上卿智伯的家臣,得到了智伯的禮遇。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伯及其氏族。豫讓逃脫遁入山中並矢志為智伯報仇。他用漆塗身,吞炭使聲音變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盡。豫讓的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悅)己者容。」廣為流傳,見《史記‧刺客列傳》。
12. 羊公:西晉羊祜(音戶)都督荊州,鎮襄陽十年,有德政。及卒,襄陽百姓為立碑於峴山。見其碑者無不流淚。後因以「羊碑」「羊公碑 」「墮淚碑」為頌揚官吏之有德政典故。
「墮」字的古音讀「妥tuo3,上聲」,《康熙字典‧墮》:「《廣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正韻》吐火切。(哿韻)」
智伯恩深,國士吞變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豎墮淚之碑:(大意)智伯對豫讓的禮遇之恩深重,豫讓不惜漆身吞炭,只是為了給智伯復仇。羊祜廣布仁德與地方百姓,他去世後襄陽百姓為他立碑,很多百姓見石碑而落淚。
二、六首押「四支」韻的古代經典近體詩
1. 詠懷古跡(其二) 唐‧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創作背景:公元766年,杜甫客居於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三峽的起點),並沿三峽去了江陵(湖北省荊州地區)、歸州(湖北秭歸縣)一帶遊覽。他走過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古代名人留下足跡的地方,並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詩。
宋玉簡介:戰國時楚國鄢人(今湖北省宜城市)。從小跟隨屈原學辭賦。楚頃襄王時,為大夫。公元前249年前後,楚國由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黃歇把持國政,架空楚考烈王,宋玉(約49歲)被免去所有職務,楚國亦開始走向沒落。宋玉有多篇辭賦傳世,並為後人稱道。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九辯》《招魂》等,我們所熟知的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等均出自於宋玉的作品。
注釋:①搖落:凋殘,零落。宋玉《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篇作品也是宋玉被免去職位之後寫的。不是說宋玉執著於職位和俸祿,而是他看到了楚國走向敗亡的趨勢。宋玉在《九辯》中還寫道:「去鄉離家兮來遠客,超逍遙兮今焉薄!專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大意:離開家鄉啊,遠在異鄉為異客;以前的日子過得很自在,現今卻變得很窘迫。想為君王出謀劃策的心從來沒有改變過,可惜君王卻不知道我的心意,真是無可奈何啊!)」
②風流儒雅:風流,在古漢語中,主要是褒義詞,形容文學作品超逸非凡或才學傑出。|儒雅,溫文爾雅。③悵望:惆悵地回顧(這千年來歷代文人的遭遇)④蕭條:本詩指際遇上的不得志。或懷才不遇。⑤故宅:指宋玉的故居。宅,讀音「澤,入聲」。⑥文藻(音早):指文章、文字。⑦雲雨: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序》,楚懷王曾經在巫山跟一女子約會,女子離開後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因用「雲雨」指男女約會。⑧荒台:陽台。在重慶市巫山縣城西的山上。⑨夢思:本詩指夢中遇到的事情。⑩泯滅:滅亡、消失。泯,讀音「敏,上聲」。
全詩大意:看到秋天的落葉,萬物開始凋零,才深深體會到宋玉悲秋的心情。宋玉的作品超軼絕塵,為人溫文爾雅,可以說是我的老師。想到宋玉一生的境況及這千年來文人的遭遇,我一度流下眼淚;我與宋玉雖處不同的時代,但窘迫的際遇卻相同。楚地還在,楚國卻不復存在;所謂宋玉的宅院也不過是後人為紀念他建起來的,他留下的只是文章而已。巫山上的男女約會,在陽台上發生的荒唐事情,難道只是楚懷王的夢中經歷?可惜的是,曾經的楚宮建築群已經消失,而楚國的各種故事卻流傳下來,有幾分可信也不得而知,以至於船夫每次經過這裡都要指指點點。
詩評:杜甫曾在公元757年十一月之後,回長安擔任左拾遺一職(從八品上),這個職位本來就是掌管供奉諷諫之事,可惜當時的唐肅宗不愛看這類諫疏,以至於左右拾遺這類官員無所事事。即使是這樣,第二年六月,杜甫仍然被貶官出長安城,從此離開唐朝的權力中心。那年杜甫46歲,與宋玉落泊的時候年紀差不多。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評曰:(宋)玉悲「搖落」,而公(杜甫)云「深知」,則悲與之同也。故「悵望千秋」,為之「灑淚」;謂(宋)玉蕭條於前代,公(杜甫)蕭條於今代,但不同時耳。不同時而同悲也……知(宋)玉所存雖止文藻,而有一段靈氣行乎其間,其「風流儒雅」不曾死也,故吾願以為師也。
筆者雖然沒有「悲秋」的經歷和心情,但卻要向古人說聲謝謝!感謝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2. 贈錢徵君少陽 唐·李白
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
春風餘幾日,兩鬢各成絲。
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
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
注釋:①徵君:也稱「徵(音蒸)士」,指有才學德行之士,經朝廷詔書徵召(徵召)而不應召出仕者。錢少陽此時年事已高,但李白還是對他很推崇。錢少陽因為終生未仕,所以正史及野史均找不到相關記載。②白玉:指用白玉製成的酒杯。③餘幾日:是說春天還剩下幾天就要過去了|春風,指春天。④各成絲:「絲」指能數得過來的幾根白髮。「兩鬢各成絲」意思就是「兩鬢沒剩幾根(頭髮)」,頭髮快掉光了。⑤秉燭:晚上點蠟燭照明。⑥投竿:這個詞可以指安放釣竿於水邊,等魚兒自動上鉤;或指垂釣。如《莊子‧外物》:「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也可以指丟掉釣竿,罷釣出仕。三國‧魏‧應璩 《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昔伊尹輟耕,郅惲投竿,思致君於有虞 ,濟蒸人於塗炭。」這是指罷釣出仕。本詩也是指罷釣出仕。⑦渭川獵:此典故說的是姜太公七十多歲了還經常在渭水河(陝西省寶雞市)垂釣,而那一天正好周文王在附近打獵,結果就遇上了。兩人一交談,文王大喜,邀姜太公一起返周。拜姜太公為軍師兼老師。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
全詩大意:用白玉杯斟滿美酒,此時正是楊柳青青的暮春三月。還有幾日春天就要過去了,錢老先生兩鬢沒剩幾根頭髮了。晚上點起蠟燭繼續喝酒,什麼時候罷釣出仕都不會覺得太遲。如果恰好遇上渭川田獵那樣的事情,說不定也像姜太公那樣直接成為帝王的老師。
對仗說明:近現代有些學者認為李白此詩的頷聯沒有對仗,其實不是這樣的。「春風」之所以能與「兩鬢」對仗,是採用了對仗中的借對技巧。筆者先講什麼是借對,比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一尋為八尺,一常為一丈六尺。所以「尋常」對「七十」就是借對。同樣道理,春、夏、秋、冬,各是四季中的一個季,它們當然也可以當成是數詞來借對使用。比如,明‧智舷《秋柳》七律:「一枝一葉俱無恙,秋雨秋風也不堪。」明‧王稱《送人之昆陵》五律:「千古蘭陵令,秋風季子祠。」這是「秋風」與數量詞相對。
而「春風」與數量詞對仗的例子就更多了,例如,明‧杭淮《秋日渡河喜會李崆峒》七律:「廿載離居洛陽市,春風憶別黃金台。」明‧鄭善夫《陳少府鑭》五律:「五載官閩土,春風生向隅。」清‧沈季友《渡江》五律:「春風吹遠客,一葉下金焦。」清‧弘曆《穹窿山望湖亭望湖》五律:「三萬六千頃,春風秋月中。」等等。至於「幾日」對「成絲」那就更沒問題了,「幾日」是不確定的數量詞,「成絲」的意思是錢少陽兩鬢頭髮稀疏沒剩幾根,也是不確定的數量詞。
詩評:本詩四聯均對仗,而且以美酒美景起句。雖然春天將要過去,錢老先生的頭髮也快掉光了。可是李白筆峰一轉,「秉燭唯須飲」言外之意是稱讚錢老先生身體好,正因為身體好,才能在晚上點起蠟燭接著喝。「投竿也未遲」既稱讚了錢老先生身體好,而且才學高,因此什麼時候出仕都不覺得太遲。尾聯將錢老先生與姜太公相比,有祝福他健康長壽的意思,因為姜太公一百多歲才去世[2]。詩的意境,妙於意在言外。詩仙的生花妙筆,讓我們見識了唐詩的美妙!
三、附注:
1. 《呂氏春秋‧論‧慎行論》: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註:「樂正」是主管朝廷音樂的最高官員)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擔任樂正(負責音樂的官員)。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配器並使之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
2. 《史記‧齊太公世家》:「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大意:姜太公去世的時候已經一百多歲了,他的兒子丁公呂伋繼位。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