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唐詩(2B)

作者:朝暉
唐詩二首(圖片由朝暉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02
【字號】    
   標籤: tags: ,

第二課

二、六首押「一東」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3. 題楊次公蕙    宋‧蘇

蕙本蘭之,依然臭味同。
曾為水仙佩,相楚辭中。
雖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鼻觀已先通。

注釋:①楊次公:楊傑,字次公,自號無為子,無為人(今安徽省無為市)。蘇軾好友。②蕙:蕙草也稱薰草。俗名佩蘭,又名零陵香。《山海經‧西山經》:「(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音嗅,氣味)如蘼蕪(香草名,葉有香氣),佩之可以已癘(防治痢疾)。」古人將蕙與蘭都歸為同類的芳香植物。③臭味:是「氣味」的意思,所以讀音「嗅」。④水仙:這個詞本意是指水中神仙。據東晉‧王嘉《拾遺記‧洞庭山》記載民間傳說,因屈原自投汨羅江以死,後人傳說他成了水仙。屈原曾經佩帶蕙草,故稱「水仙佩」。⑤楚辭:指屈原的「離騷」最先記載了蕙草。《楚辭‧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文中「申椒」「菌桂」為香木名。蕙、茝(音揣)是香草名。「蕙纕」指用蕙草作的佩帶;繫之以示中正高潔。⑥幻色:指在陽光的照射下,蕙草變換著色彩,有點不真實。蘇軾在另一首《次韻楊次公惠徑山龍井水》詩云:「幻色將空眼先暗,勝遊無礙腳殊輕。」這是說在陽光照射下人的視覺會有明暗的變化。⑦真香:純淨的香氣。「亦竟空」大意是純淨的香氣將心中的雜念清空。⑧云何:為什麼。⑨微馥:暗香。筆者是一名手工製香師,對香氣的傳遞有比較資深的了解。當我們走進一個充滿蘭花、蕙草的房間;或者走進一個點著頂級沉香、降真香線香的房間;剛開始能聞到香氣,一段時間後,當人與香氣同化後就聞不到了[1]。再坐一段時間,忽然又覺得有暗香傳來。是因為鼻子部位的氣脈被打通了,氣脈連著身體的不同空間,所以會覺得有暗香浮動。好的香可以穿透不同層次的空間。⑩鼻觀:指嗅覺;「鼻」這個字在唐詩中均讀去聲「必」。「觀」讀音「貫」,去聲。《康熙字典‧鼻》:「《唐韻》父二切《集韻》《韻會》毗至切《正韻》毗意切,音紕。(寘韻)」

全詩大意:蕙草與蘭花都是同種類的香草植物,楊次公家院的蕙草香氣依舊,與我以前聞到的相同。它曾經是屈原的香草佩帶,我是在拜讀《楚辭》時認識它的。蕙草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幻化,有些不真實。但它那純正的香氣卻能將我心中的雜念清空。(坐了一會)為什麼又聞到了暗香呢,是因為嗅覺部位的氣脈已經先被打通了。

尾聯格律分析:「云何起微馥,鼻觀已先通」格律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韻)」,其中「平平仄平仄」為特殊平仄格式,在近體詩中很常見,必須記下來。「鼻觀」只有讀去聲才符合格律。

 4. 重別夢得   唐‧柳宗元

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西東。
皇恩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注釋:①夢得: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傳世;他與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是好友。公元81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兩人一起從京城外調到柳州及連州赴任,到衡陽驛站時要分別。②二十年:兩人在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同時進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官場上遇到的事情也基本相同。③岐路(歧路):指岔道。④西東:柳宗元去廣西柳州,劉禹錫去廣東連州,都是當刺史(四品;柳州、連州屬下州),剛好是一個往東一個往西。⑤鄰舍(音赦):鄰居。

全詩大意:二十多年的宦海浮沉、人世滄桑我們倆所遇到的事情都大致相同,現在到了岔道,忽然要各奔東西。願皇恩浩蕩允許回家種田,晚年我們就成為鄰居,當一對田舍翁吧。

詩評:清‧汪森《韓柳詩選》評曰:「『二十年』、『今朝』、『晚歲』,筆法相生之妙。」

5. (其四)  宋‧趙炅

雅頌文章順化風,馨香不必在芳叢。
陽和遠近隨田畝,春雨如膏有大功。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注釋:①緣識:指人生由於各種因緣際會,形成的對天理、塵世的認識。②趙炅:宋太宗趙炅,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宋太宗現存詩作品五百多首,大部分以「緣識」為題。「炅」字的讀音為「古迥切gwing3,上聲」,與粵語讀音相同。③雅頌:正統的儒家音樂。《禮記‧樂記》:「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唐‧孔穎達疏:「雅以施正道,頌以贊成功,若聽其聲,則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廣焉。」④文章:本詩指儒家經典四書五經。⑤順化:順應天象、天時變化而動。⑥馨香:本詩借指道德教化。出自《尚書‧周書‧君陳》:「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⑦芳叢:原意指叢生的繁花。本詩指整個朝廷的官員。「芳叢」這個詞之所以能這樣用,是因為「芳」可以指「芳草」,而「芳草」可以比喻中正賢德之士。那麼「芳叢」就是對整個朝廷官員的美稱。⑧陽和:陰陽調和的春風;陽和的反義詞是(陰陽)失調。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⑨田畝:田地、農田。⑩如膏:「膏(音高)」,指 「油脂」,春雨如油脂是指春天雨水充足,有利於農民耕種及農作物生長。⑾大功:大的功勞或功德;本詩指大豐收。

全詩大意:弘揚傳統音樂及儒家經典,順應天時變化而動,這些好的風氣應該向全社會推廣,道德教化不能只在朝廷之中。(當全國民眾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達到天下大治的時候)陰陽調和的春風吹向全國各地,包括所有農田;春雨綿綿滋潤著大地,預示又是一個大豐收之年。

詩評:試帖詩(近體詩)的格律、對仗及押韻規矩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實行後,沒有哪一位皇帝故意去違背它。守規矩,保持傳統的東西不被改變,這其實也是一種美德。宋太宗的這首詩格律嚴謹,而且他認為只有當道德教化遍及全國,達到天下大治之時,才會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這也與《尚書‧周書‧君陳》表述相符合。當然,明白一個理,能不能在執政時做到,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6. 中秋   唐‧李嶠

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有雨兼風。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注釋:①李嶠:唐趙州(河北省)贊皇縣人,字巨山,唐高宗上元年間,弱冠進士及第。現存詩作品二百多首。「嶠」比喻陡峭而高的山,讀音「轎」,去聲。《康熙字典‧嶠》:「《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廟切,音轎(嘯韻)。《爾雅‧釋山》山銳而高,嶠。」②圓魄:指月亮。③寒空:本詩指微寒的天空。④雨兼風:風雨兼程的趕路之人。

全詩大意:皎潔的月亮掛在微寒的天空上,都說全天下皆在賞月。怎麼知道此時在千里之外,不會有風雨兼程的趕路之人呢?

詩評:這是一首寓意雋永的五言絕句,她的言外之意告訴我們,當世人「皆言」如何如何的時候,也許真相並非如此。在您這裡是圓月當空,在別處也許是風雨交加。引申一步說,世人「皆言」對的事情,也許不一定對;世人「皆言」錯的事情,也許不一定錯;而對與錯的判斷,筆者認為應該用傳統的道德來衡量。

作者李嶠曾經三次拜相,又三次被貶官出京。或許他心繫的不止是「圓月當空」、「風雨交加」這樣不同的景色。有這樣豐富經歷的儒家修行者,大多都能做到,不因為自己身處美景而得意忘形;不因為自己處境悲苦而埋怨全天下之人。正如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三、學習說明

1. 背誦古詩時,語氣越平淡越好,不要試圖加入所謂的「情感」。《易經‧謙卦》有這樣一句話:「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大意是,謙虛的君子,以謙卑的心態去學習及修行。我們沒有古人的那種胸襟,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強加於古人的作品上。抑揚頓挫的音調是用平上去入的讀音體現的,有入聲的發音,才有頓與挫的節奏感。帶著情緒及情感去學習傳統文化,也許是一種人為的阻力,讓自己無法與天地溝通。

2. 筆者日常會話及講課,都是用普通話,只有在讀唐詩的時候,才會用四聲的古音去讀。在給孩子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就給小朋友說了,跟我學習唐詩,是學一門學問,要與日常生活及學校的現行教學區分開來,平時說普通話不要故意發古音,顯得與眾不同。學校老師怎麼教還是照著學習。也不要在同學中顯示自己會用四聲讀唐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一生都無法逾越的高峰。即使你將來成了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也不要自滿和驕傲。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三、附註:

1. 《孔子家語‧六本》:「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傳統的道德禮義都是須要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這樣一段話——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 跌宕蕭疏歲月遷,開懷最憶在童年。 綠楊檻外窺蟬噪,芳草池邊放紙鳶。
  • 一個人在生死關頭,平時的修養如何就展現無遺。前幾天某地深夜發生地震,網上流傳的視頻中,一些男女赤身露體就往大街上跑。或許地震的時候,在建築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關頭,這就是人生百態…那麼,古代的讀書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周禮對他們有甚麼特別的要求呢?
  • 《夜歌》這首詩大約創作於韓愈正式擔任國子博士。韓愈從貞元二年出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遭遇多坎坷。
  • 曉色猶存千里夢,春寒未冷兩鄉心。 已同玉露邀良會,先借祥煙寄好音。
  • 唐詩中格律詩的對仗句子,巧妙地運用了古漢語詞組的構詞法和平仄讀音,自格律詩在唐代出現後,古人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對句,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及誦讀。
  • 滄桑閱盡人間事,歲月消磨壁上痕。 寂寂青山繞村落,年年濁酒話寒溫。
  • 繽紛無數地,錯落幾多時。 門外紅山果,亭前白雪枝。 孤寒如自怨,寂寞訴伊誰? 寧抱冰霜老,不為蒲柳姿。
  • 欲同花語莫相違,一路尋芳近翠微。 晴雨偏宜秋草瘦,賞心最是稻粱肥。
  • 這一系列教材主要是教五歲以上,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用古漢語的四聲誦讀古典近體詩,學習過程中熟悉格律並嘗試近體詩創作。要學好中文,從小就應該偏向於文言文教學,古人的思維方式及古漢語的構詞法,跟現代人的觀念不一樣。文言文能學好,白話文不用教都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