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庆礼俗

吃了冬至汤圆长一岁 或是过了年长一岁?

俗谚说“吃了冬至圆长一岁”,道理从哪里来?(Shutterstock)

俗谚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然而,一般公认吃过年夜饭过了年才长一岁。到底是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或是过了年长一岁呢?“吃过冬至圆长一岁”有什么根据吗?为什么在民间流传得这么久远呢?其实关键就在于星移岁转,时间改变了“年”。

冬至与新年的关系

《后汉书‧律历下》记载“历始冬至”,表示“冬至”是作为历书中一年的首日。冬至也称为“初岁”,《史记‧天官书》记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即新年),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由汉初往上追溯到周代的历书,都把“冬至”当作新年。那时代过了冬至夜就是过了年夜了,冬至日就是新年。民俗流传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的道理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是对应了悠久的历史。

时间改变了“年”,不同时代的新年元旦可能发生改变。从远古三代说来:夏朝的正月是寅月(今黄历一月);商朝的正月是丑月(今黄历十二月);周朝的正月是子月(今黄历是十一月)。《四书章句集注》曰:“夏正(月)建寅为人统,商正(月)建丑为地统,周正(月)建子为天统。”

古来中华文化中以干支纪年,十二地支之首——“子”冠于冬至之月,反映冬至“一阳生”为一年之始的意涵,视为新年的开始。

为何以冬至为一年之始

周代历法以冬至所在的子月作为正月,冬至为正月元旦。这样的历书系统是根据什么确立的呢?它来自于对天象的科学观察。

周代大司徒以“土圭法”[1] 测得一年中日影最长的日子在冬至日,最短是在夏至日。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就是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大的一日,这一天之后,从地球来观察,太阳又将逐渐北返,阳气渐渐增长,天地之气在冬至日“一元复始”,开始一个新的循环。于是冬至日就被用作历书中新岁的开始。

北京古观象台所存古代土圭仪。(公有领域)

冬至与元旦分家

从周代到秦代,再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的历书,都是以冬至所在之月为新年元月。汉武帝元封之年,所沿用的历法已经不准了。《后汉书‧律历下》记载“汉兴承秦(历法),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不与天合”,所以进行历法改订的大事。汉武帝乃诏御史大夫兒宽和太史令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于太初元年颁行。

太初历是以寅月为正月,就是以立春节气所在的月份作为一年的开始。从此新年和冬至分了家,冬至遂成为冬至节,也叫“冬节”或“亚岁”。民间另一民谚“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冬至在过往历史传统中的角色。冬至变成“亚岁”,还是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吟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尽管历朝历代的新年之元旦有过几次的变动,然而,冬至日始终是天地间阴阳循环“一元复始”的起点,这是恒久不变的。吃了一年的冬至汤圆,生命的成熟度又增了一分了!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期待也会有所不同的。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或是过了年长一岁,都有道理,也让人认识到时间推动历史、改变生命的力量。

注:

[1]“土圭法”是周代大司徒以土圭仪所行的测量方法,可以用来测量日影的长短,从而推得白天、晚上的长短及其时间;可以用来订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节气。还可以藉日影来确定南北、东西的方位,并求得土地的面积。《周礼‧地官司徒》谓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参考资料:《周礼》《汉书》《后汉书》《史记》《四书章句集注》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