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吃了冬至汤圆长一岁 或是过了年长一岁?

作者:容乃加
俗谚说“吃了冬至圆长一岁”,道理从哪里来?(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61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俗谚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然而,一般公认吃过年夜饭过了年才长一岁。到底是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或是过了年长一岁呢?“吃过冬至圆长一岁”有什么根据吗?为什么在民间流传得这么久远呢?其实关键就在于星移岁转,时间改变了“年”。

冬至与新年的关系

《后汉书‧律历下》记载“历始冬至”,表示“冬至”是作为历书中一年的首日。冬至也称为“初岁”,《史记‧天官书》记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即新年),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

由汉初往上追溯到周代的历书,都把“冬至”当作新年。那时代过了冬至夜就是过了年夜了,冬至日就是新年。民俗流传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的道理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是对应了悠久的历史。

时间改变了“年”,不同时代的新年元旦可能发生改变。从远古三代说来:夏朝的正月是寅月(今黄历一月);商朝的正月是丑月(今黄历十二月);周朝的正月是子月(今黄历是十一月)。《四书章句集注》曰:“夏正(月)建寅为人统,商正(月)建丑为地统,周正(月)建子为天统。”

古来中华文化中以干支纪年,十二地支之首——“子”冠于冬至之月,反映冬至“一阳生”为一年之始的意涵,视为新年的开始。

为何以冬至为一年之始

周代历法以冬至所在的子月作为正月,冬至为正月元旦。这样的历书系统是根据什么确立的呢?它来自于对天象的科学观察。

周代大司徒以“土圭法”[1] 测得一年中日影最长的日子在冬至日,最短是在夏至日。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就是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大的一日,这一天之后,从地球来观察,太阳又将逐渐北返,阳气渐渐增长,天地之气在冬至日“一元复始”,开始一个新的循环。于是冬至日就被用作历书中新岁的开始。

北京古观象台所存古代土圭仪。(公有领域)

冬至与元旦分家

从周代到秦代,再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的历书,都是以冬至所在之月为新年元月。汉武帝元封之年,所沿用的历法已经不准了。《后汉书‧律历下》记载“汉兴承秦(历法),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不与天合”,所以进行历法改订的大事。汉武帝乃诏御史大夫兒宽和太史令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于太初元年颁行。

太初历是以寅月为正月,就是以立春节气所在的月份作为一年的开始。从此新年和冬至分了家,冬至遂成为冬至节,也叫“冬节”或“亚岁”。民间另一民谚“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冬至在过往历史传统中的角色。冬至变成“亚岁”,还是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吟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尽管历朝历代的新年之元旦有过几次的变动,然而,冬至日始终是天地间阴阳循环“一元复始”的起点,这是恒久不变的。吃了一年的冬至汤圆,生命的成熟度又增了一分了!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期待也会有所不同的。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或是过了年长一岁,都有道理,也让人认识到时间推动历史、改变生命的力量。

注:
[1]“土圭法”是周代大司徒以土圭仪所行的测量方法,可以用来测量日影的长短,从而推得白天、晚上的长短及其时间;可以用来订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节气。还可以藉日影来确定南北、东西的方位,并求得土地的面积。《周礼‧地官司徒》谓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参考资料:《周礼》《汉书》《后汉书》《史记》《四书章句集注》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露是从夏到秋、从热转凉的转折点。中医养生注重顺应天时,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白露节气时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的大变化来收敛阴精,以养生呢?秋天养生调护重点在于照护心神与呼吸系统,要怎样进行呢? 中医的养生一般从日常生活的起居、运动、饮食和身心各方面齐步进行调护: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从南北朝时代就有以“盂兰盆会”超度的作法,后来的历代也很盛大。“盂兰盆会”怎样慈悲救赎?怎样探涉了生命遭业报时的救赎呢?
  • 从立秋节气应节的成语中,能否学得应变的处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叶落,迎来立秋节气!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也是多变的季节!古人从秋天的节气物候,得到许多感触,化作成语,也教给后人许多应变预防的功课。在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们要如何应变保安呢?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 历朝历代的中华古人对于节气相当重视,相应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隐含养生观念与作法,展现民俗养生的内涵。关于立夏的食补、禁忌和养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