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王羲之传】之一:乌衣少年 名声大噪

王羲之。(孙明国/大纪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句唐诗中,“王谢”指东晋两大家族,即宰相王导、谢安所在的豪门世家。王谢巨室冠盖簪缨,贤才济济。由于他们居住在金陵的乌衣巷,所以时人称此巷的贵族子弟为“乌衣郎”。在乌衣诸郎中,出了一位享誉后世的书法大家——王羲之(303年-361年)。他的书法焕若神明,笔势飘若浮云,“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其书法真迹虽然未能流传下来,但后人的临摹拓本被古今皇室奉为国宝。拨开历史风云,回溯前朝过往,再现一代书圣潇洒出尘的清真风貌。

家史渊源 回溯至周

王羲之祖籍山东琅琊(另作琅邪)临沂,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根据记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敬宗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追溯琅琊王氏家史,可回溯到周朝姬姓。

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乱,从陕西咸阳迁居琅琊。从周朝太子晋算起,到王羲之曾祖王览时,已经过了二十六世。琅琊王氏世代簪缨,历代出过不少名人,比如王廙、王敦、王导、王祥、王览等。今人鲜少知道王览其人,若提起他“卧冰求鲤”的哥哥王祥,可谓妇孺皆知。

单论东晋开国,琅琊王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羲之父亲王旷、伯父王敦、伯父王导均是东晋名臣。这个北方豪门被卷入了时代的风云,协助过江后的晋室建立了东晋,一度权倾天下,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晋书》中,王家有多人名垂青史,在传记留下了光辉一页。

王旷献策  移镇江左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字世宏。琅琊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的母亲和王旷的母亲是亲姐妹,他本人是司马睿的姨表兄。西晋末年,他曾任丹阳太守。

西晋自从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驾崩后,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即位后。因其软弱无能,他的皇后贾南风擅权干政,操控惠帝。她假传圣旨,废除了曾营救她的杨太后,对杨氏外戚大开杀戒。贾皇后行事暴戾,接连下达矫诏,屠杀司马皇族,引起诸王不满,由此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内讧,北方夷狄趁机入侵,纷纷起兵入主中原,这就是五胡乱华。

中原大乱,人心惶惶。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等人闭门谢客,共商谋身之计。王旷来到他们家,众人没让他进去。他站在户外,剔壁相告:“天下大乱,你们几人打算谋划什么?”王旷故意扬言,如果你们不告诉我,我就去报官了。王导等人才让他进来。众人谋划大计,王旷率先提议,不如过江建政。他献策移镇江左,得到王导和琅琊王司马睿的采纳。

王旷让司马睿移镇江东,从而成了司马帝业的奠基者。司马睿在江南招揽人才,在王导、王敦辅助下,礼待当地士族,北方士族为避中原战乱,随司马睿南迁。建武元年(317年),晋愍帝被杀后,次年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改元太兴,史称晋元帝。

若论东晋开国之功,王旷“功当不在王导之下”。但由于他于永嘉三年(309年)上党之役惨败后,从此去向不明,从历史文献中消失了,所以司马睿登基称帝诸事,王旷并没有参与。

金陵乌衣 高门相聚

晋元帝定都建康(亦称金陵,今南京)。在秦淮河南岸有一条乌衣巷,原本是东吴禁军乌衣营的驻地。到了东晋时期,此巷成为高门士族的聚居地。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乌衣巷在那时非同凡响,王谢二家门前车水马龙,达官显贵,名流佳士往来络绎不绝。

王羲之于永嘉七年(313年),随王氏家族迁居建康,就住在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内。在王氏乌衣诸郎中,王羲之少有美誉,受到朝臣名流器重。

魏晋名流崇尚清谈之风。清谈也称为“谈玄”、“清言”、“共论”等,其源头可追溯到东汉。东汉太学生聚集在京师,群士放言议政,自由无羁针砭时弊。而晋人清谈多以《易经》、《老子》、《庄子》三玄为主,论辩这些著作蕴涵的义理,避开了朝政议题。

东晋时,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亦或文士僧道对清谈都颇为推崇。清谈方式,或临时拈题,在座宾客各自畅言,清谈一通;或主客相对论辩;亦或一人清谈,余者洗耳恭听。

晋人清谈可谓风雅之举。乌衣郎中,如王导、谢安、王述等人都是清谈高手。

伯乐相才 奉炙牛心

王羲之幼年时,并不善于言谈,甚至有些木讷。《世说新语》和《晋书》记载,王羲之幼年时有“涩讷”之疾,也就是说话不通畅。但他长大后,却与幼年判若二人,变得能言善辩,侃侃而谈。王羲之的伯乐是名士周顗,周府的一道炙牛心,令其名声大噪。

王羲之十三岁时,随叔父至周顗府上赴宴。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也是当时的人物品鉴专家。他识才、爱才,为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而且很多人都受到重用。因此声望高隆,时人都很尊敬他。他宴客,群贤毕至。当时的文士都想得到周顗老先生的推荐。

王羲之来到周府,看见华堂满座,周顗老先生正在设宴款待众宾客。周老见到了少年王羲之。一番闲谈后,周老发觉眼前的这位少年不仅气度超群,而且才学横溢,将来必成大器。

当时炙牛心是一种比较名贵的菜肴。宋代虞侍诗云:“客来愧乏牛心炙,茶罢空堆马乳盘。”用炙牛心待客,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很有礼仪象征意义。如果主人请谁先品尝炙牛心,谁就是此宴最高贵的客人。当时周老在客人没动箸之前,首先割牛心炙给王羲之品尝。这一举动竟令在座的所有宾客都感到震惊。人们没有预料到,周老会如此赏识少年王羲之。所以众宾客也对王羲之刮目相看。

在周府,王羲之受到周老款待,一时名声大噪。周老也因王羲之的关系,后来与王氏家族结下了深厚之义。周老评价道:王导有管仲遗风,王羲之有廉颇、蔺相如的气度。

乌衣豪门  王家三少

当时,名士阮裕曾担任王敦的主簿。王敦是王羲之的族伯,平日很器重这个侄儿。他曾对王羲之说:“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意思是你是我们家族中出色的子弟,将来你的才学应当不会逊色于阮主薄吧。

阮裕,字思旷。此人博学多才,为人爽快无私,非常豪爽,是一位很有作为的青年才俊,时人赞誉人他“兼有诸人之美”。在王敦眼中,阮裕就是青年才俊的楷模,是世家子弟的典范。他将侄儿王羲之与其相提并论,也可见侄儿在他心目中的分量。王敦不仅宠爱他,而且对他寄予厚望。名士阮裕青睐王羲之,认为他是少年英才,将其与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风云驱散了前朝王公贵胄,昔日的繁华也随飞逝的时光,定格为隽永。从乌衣巷走出的王家少年,经历乱世风波后,逐渐在书法上崭露头角,独步天下。(待续)

参考资料:

《晋书·王羲之传》卷80@*

阅读【王羲之传】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