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阿拉伯以色列五次战争 透视百年宿怨

人气 924

【大纪元2023年10月18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易凡报导)以色列对加沙走廊的地面进攻随时可能开始,如果事态扩大,将可能成为百年来第六次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大型战争。

以色列民族与阿拉伯民族之间的宿怨已有上百年,这其中既有宗教间意识形态的冲突,更有地缘政治的冲突。出于对以色列人的仇恨,在这百年中,至少发生了五次较为大型的战争。

一、以色列独立战争(1948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东的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败。国际联盟委托英国暂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在托管期间,该地区兴起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民族主义运动,两者间冲突不断。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英国托管地分成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此举受到犹太人的极大欢迎。但是巴勒斯坦人对此十分不满,他们在得到阿拉伯世界的一致支持后,决定不执行联合国的方案,而是通过武力解决。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同时犹太人宣布,建立主权国家以色列。这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前苏联、美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很快承认了以色列的建国。

然而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翌日,埃及、外约旦(后来的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派出正规军,沙特和也门也派出特遣队,共同向以色列发起进攻。阿拉伯联盟试图通过军事力量把以色列摧毁和消灭。

刚刚建国的以色列,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全国仅有不到三万人的民兵,也缺少武器装备,在阿拉伯联盟的进攻下,被打得节节败退。

但是在美国的呼吁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命令下,阿以双方决定于6月11日起休战四周。就在这四周的时间里,以色列得到了全世界犹太人的帮助。犹太富商慷慨解囊,为以色列购置大量武器。以色列还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六万多人的国防军,并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

而阿拉伯联盟本来就存在内部分歧,也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当阿以双方再度交战时,面对以色列的猛烈攻势,阿拉伯国家联盟迅速溃败。

第一次阿以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告终。此战之后,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的80%,超过了联合国当初划定的面积。而联合国决议划定的阿拉伯国家并未建立,还有大约7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离或被驱逐出以色列地区的家园。

二、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

1954年,埃及新任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上台。纳赛尔倡导阿拉伯民族主义,其中一项宗旨就是消灭以色列,这令以色列非常担忧。埃及还长期禁止进出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同时封锁蒂朗海峡(Straits of Tiran)——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必经之路。

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令运河的原控制国英国与法国感到愤怒。英、法、以三国决定联手,由以色列率先发起进攻。在八天的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夺取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

军力远不如三国的埃及在战败之前,纳赛尔下令凿沉多艘货船、阻断苏伊士运河,令石油运输断绝。

英、法、以三国的行为招致以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的指责。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干预下,三国接受了停火协议。

尽管埃及最终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但是这场战争给以色列带来了实在的好处:自1950年以来被埃及关闭的蒂朗海峡重新开放。从此以后,以色列的航运可以自由地往返于非洲和亚洲。

三、六日战争(1967年)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一直被阿拉伯人所敌视,冲突不断。其西南部有埃及,东部有约旦,北部有叙利亚,其中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对以色列的威胁最大。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纳赛尔的声望得到提高,他也以阿拉伯世界领袖自居,开始积极组建阿拉伯联盟,准备再度对以色列进行毁灭性打击。

1967年4月,埃及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5月,埃及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所有部队,并再次封锁了蒂朗海峡。约旦还和埃及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战争眼看就要爆发。

以色列发现自己的四周都是怀有敌意的阿拉伯军队,于是决定先发制人。1967年6月5日,除了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以色列空军全部出动,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进行打击。

埃及空军措手不及,仅仅一个上午时间,所有空中军事资产几近摧毁。随后以色列空军又摧毁了约旦和叙利亚的大量飞机。不到两天时间,三个阿拉伯国家的空军几乎瘫痪,以色列就此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在六天的战争中,三国联军被彻底打败。以色列伤亡不到千人,而三个阿拉伯国家的伤亡超过两万人。以军损失战机46架,却击毁了对方400多架飞机。六日战争,成为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数十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

六日战争也被认为是中东战争的转折点之一。此后阿拉伯国家逐渐在实际上默认了以色列的存在。

四、赎罪日战争(1973年)

这场战争基本和巴勒斯坦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埃及和叙利亚在“六日战争”之后发起的复仇之战,他们想拿回上次失去的土地。

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埃叙联盟在这一天发动突然袭击。在战争的头一两天,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是经过三天的激战之后形势逆转。以色列不仅进行反攻,而且在两周内便威胁了两个国家的首都。

阿以双方背后的支持者,分别是前苏联和美国。在美苏的谈判以及联合国的斡旋之下,战争进行了19天后停止。

在战后1978年《大卫营协议》(Camp David Accords)中,以色列将整个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次年的《埃以和平条约》使埃以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

在赎罪日战争期间,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宣布,对战争期间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引发能源危机。

石油禁运持续到1974年3月才结束。禁运期间,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了近300%,从每桶3美元升至近12美元,对全球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黎巴嫩战争(1982年)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阿尔戈夫(Shlomo Argov)在伦敦遭到枪击,身受重伤。以色列认定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所为。

6月6日。以色列出动陆海空军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短短六天时间,以色列就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国土,还攻下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巴解组织试图谈判无果,在以色列的武力威慑下,最终同意从黎巴嫩撤出。巴解组织最终分散到八个阿拉伯国家,从此在黎巴嫩南部消失。

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越打越强,领土越打越多。而目前正在发生的以色列对哈玛斯极端恐怖组织的歼灭战,是否会引发整个中东的战争,目前还是未知数。不过美国已经警告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不要卷入战争中来。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杨威:中共想藉哈马斯解套却被套住
杨威:浅析加沙地区纷争的来龙去脉
【环球直击】中共邀塔利班 曝“一带一路”意图
夏林:在以哈冲突中,我们学到什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