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推动、研发台茶产业 茶改场走过两甲子

图为阿里山瑞峰茶区。(许嘉麟/大纪元)
人气: 10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3年05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许嘉麟台湾桃园报导)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以下简称茶改场)即将迎来120岁生日,茶改场表示,适逢疫情趋缓降级,今年将扩大办理场庆活动,于5月26、27日举办120周年场庆暨机关开放日,以两天的行程展现茶改场以“创新、智动及特色化”的科技研发及产业辅导成果,以示传承百年的制茶技艺,更有创新茶饮及国际化的企图心。

近年来茶改场开办茶叶感官品评人才培训班,不只让学员对茶叶有基础认识,还要进一步培育品评人才、评审、工作人员等。图为上课照。
近年来茶改场开办茶叶感官品评人才培训班,不只让学员对茶叶有基础认识,还要进一步培育品评人才、评审、工作人员等。图为上课照。(许嘉麟/大纪元)
近年来茶改场开办茶叶感官品评人才培训班,不只让学员对茶叶有基础认识,还要进一步培育品评人才、评审、工作人员等。图为上课照。
近年来茶改场开办茶叶感官品评人才培训班,不只让学员对茶叶有基础认识,还要进一步培育品评人才、评审、工作人员等。图为上课照。(许嘉麟/大纪元)
扫描QR Code报名并至现场打卡,有机会获得限量好礼。
扫描QR Code报名并至现场打卡,有机会获得限量好礼。
制茶过程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茶菁,没有好的茶菁就做不出好茶。
制茶过程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茶菁,没有好的茶菁就做不出好茶。(许嘉麟/大纪元)
位在南投的“隐茶”不只有茶可以喝,还有茶食可以吃。
位在南投的“隐茶”不只有茶可以喝,还有茶食可以吃。(许嘉麟/大纪元)
台湾各地有许多“茶空间”的设立,不只让消费者喝到好茶,也可以在其中感受氛围。图为台中兆兆茶苑。
台湾各地有许多“茶空间”的设立,不只让消费者喝到好茶,也可以在其中感受氛围。图为台中兆兆茶苑。(许嘉麟/大纪元)

创立于1903年的茶改场,一直扮演着台湾茶业研发先驱与产业推动的重要角色,是全台唯一茶产业研究的专责机构。茶改场场长苏宗振表示,该场近年来致力于科技研发及产业辅导,朝向创新、智慧及特色化发展,藉由本次场庆活动,策划八项主题展馆以呈现创新与研发成果。

苏宗振强调,该场过去的努力让台湾特色饮茶文化绵延流传,现在更有信心能够引领台湾茶迈向下一个世纪的高峰,开创台茶下一个百年盛世。

机械化、智慧化助力 茶园管理更省工

因应气候变迁、人力缺乏等现有困境,茶改场也积极研发包括技术、机械,甚至设立平台,与气象局合作成立微气象感测站等,目前已建立协助农民能够更精准、更方便对茶园进行田间管理。

茶改场副厂长邱垂丰接受《大纪元时报》专访时表示,台湾茶目前分为两大块,一是精品茶,另一部分则是商用茶,如果是针对中低海拔种植的商用茶部分,就会选择较为耐旱、具有抗病虫害、树势强壮且容易以机械采收的品种。

同时,茶改场在育种、推广时会以台湾的区域性来做区分,邱垂丰举例,像是去日本喝茶,从北海道喝到鹿儿岛,可能喝的都是较为单一的品种,喝的大部分都是Yabukita(薮北种),“但是在台湾,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我们的品种就不一样;木栅就是铁观音的品种,三峡就是用青心柑仔去做碧绿春,而桃竹苗最大种类是青心大冇(ㄇㄡˇ)。”他表示,茶改场会因应整个气候变迁,在不同的茶区推不同的品种,让各茶区自己产生该区的特色茶。

在茶园省工机械方面,对于较为平坦地势的茶园,茶改场也推行机械化,从以前的单人采茶机到双人采茶机,到现代的乘坐式采茶机,都可以帮助茶农减少采收成本,提高采收效率。除了在采收方面省工,茶改场也推动机械种植、施肥,甚至有的地方还采用无人机来进行田间管理。

茶改场也在全台26个地方设立简易气象站,收集、监测温度、湿度、雨量等数据,并提供给茶农参考,包括茶菁的预采期、茶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的影响等,也就是让茶农在茶改场设立的平台上,从资讯中可以判断未来的一个礼拜他要不要去施肥、喷药,或是做其他的工作。

在制茶过程中,以前都是传统的人工,但现在一半以上都是机械化、自动化,“以前炒茶是用锅子,那现在都是自动的杀菁机、炒菁机、束包机、挤压机等,可能2/3的制茶过程都由机械取代。”因此可以省下很多人力。

另外,邱垂丰也提到,这样的智慧化、机械化制程,让茶农的采收过程不再大幅受采茶人力的限制,由于采茶工人数有限,每到产季,各家都是排队等工,有时采收日期就会受到延误,若遇到下雨就更麻烦;但现在有这些机械去辅助,第一是不用被采茶工绑住,第二,也不用很早开采,在露水干了之后采收,茶菁较干,也就可以提升制茶的品质。

不过,邱垂丰也强调,纵使有再好的制茶师傅、有厉害的茶厂、有空调设备等,“你没有好的茶菁原料,能够做出好的茶来吗?不行。”所以要把茶园的栽培管理、肥培管理、病虫害等控制好,有了好的茶菁原料、有好的师傅,再有好的制茶工厂,才能做出好茶来。

开办制茶、品评等课程 从基础培育人才

而农民学院也会针对这部分开班授课,有初阶班、进阶班也有品评班,针对茶农、茶二代、茶三代等进行教育训练。同时也有一些外围机构,如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嘉义县制茶职业工会等,也有办这些课程,茶改场的人员也会去支援授课,让其他民众可以对茶产业领域有进一步了解。

近年来茶改场更开办茶叶感官品评人才培训班,分为初级、中级、中高级、高级还有特级,初级主要经过上课与测验,让学员对茶叶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喝得出茶品质的好坏、能有一个基础的分辨能力;中级则是培养茶叶感官品评作业的工作人员,能够知道各比赛的作业、评选流程;中高级则是品评的初审人员,尤其在交件数多的比赛中,就很需要这样的初审人员将比赛茶先进行筛选,通常茶改场也希望训练当地的茶农成为初审人员来协助比赛;到了高级,训练的内容就会要求能够从茶叶去知道是什么品种、栽培管理有没有什么缺失、茶菁的老嫩度、有没有病虫害、采摘有没有达到标准等,这样训练出来的人就能够担任主审。

邱垂丰表示,举办这些比赛的用意有两个,一个是藉由淘汰、比赛评选分级,让茶农知道还有哪里可以加强,知道怎么去提升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就是协助消费者把关。

若是不走入比赛体系,经过感官品评训练出来的人员,也可以协助建立公司做自己的品牌,就像咖啡的杯测师一样,经过这样的证照发放,“出去讲话人家才会相信、才会有公信力,包括茶农、茶行、茶商,甚至是公司的采购都可以来上课,可以知道茶叶的好坏,最基本可以做到让别人心服口服。”

各茶区特色茶 发展独特风味

台湾气候、地形多元,各茶区发展至现在,已有许多民众耳熟能详的特色茶,如日月潭的台茶18号、台东的红乌龙等,很多都是茶改场为了因应各区环境,而研发出的品项、制程。近来如福寿山农场调整高山武夷乌龙茶制程,也是为了提高风味与口感的层次感,由茶改场根据毛茶香气、滋味特色等茶叶特质,客制化制定“多阶段茶叶烘焙模式”,协助福寿山农场焙制出风味一致且品质稳定之产品。

谈到针对台湾的各茶区研发各种特色茶,邱垂丰举例,像阿里山小叶种红茶,是因为夏天采收的茶较为苦涩,拿来做乌龙茶不好喝,所以就用来做红茶;当初还被老一辈的茶农嫌弃,说“我们阿里山怎么可能拿这么好的乌龙茶去做红茶”,结果现在阿里山红茶比阿里山茶还贵;三峡也是,当地生产的品种是青心柑仔,春、冬两季采收的茶菁做绿茶,夏季做红茶,秋季采收的就拿来做白茶,这样的做法可以对产业有所调节,增加茶农收入,也增加茶叶品项的多样性,“就是帮茶农想多一点可以把茶卖出去的方式。”

茶改场文山分场则是研发出“酒茶”,文山分场场长苏彦硕接受《大纪元时报》专访时表示,因为北部很常下雨,而下雨天制茶,香气会受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赋予茶一个新的风味,文山分场便从“窨(音同印)花”的技术着手。

“以前有一个商品叫做‘文山包种醇’,是把茶弄到酒里面,但需要将茶送到法国制作,成本较高;我们想说这个茶能够放到酒里面,那可不可以把酒放到茶里面?所以就试试看,一开始用很多种方法,譬如放在木桶里面、或是直接喷(将酒喷在茶叶表面)、或是直接用窨的,但都会有一些小缺点、会有发酵的味道。”

苏彦硕说,后来改用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介质,应用窨花的技术,先吸附酒的香气后,再窨制到茶叶上;这样一来,窨制后的茶“只会有酒的香味,但是不会有酒精,喝起来也不会很突兀,会觉得茶跟酒香就是完全是融合在一起的。”

聊到北部茶区的发展兴衰,苏彦硕表示,北部以前都是在做文山包种茶,后来各区就发展自己的特色,像是三峡碧螺春、木栅铁观音等等;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演变,茶叶外销量下降、转向内销之后,做茶的人就逐渐变少,茶区慢慢缩小,尤其坪林又牵涉到水源保护议题,在茶叶制作的条件上又更严苛,即使青农回流也不够把茶园撑起来,后续人力跟不上,茶园就会慢慢没有人接手种植。

“面临这种大环境的话,你只能先解决经济上面的问题;而酒茶的部分算是一个突破。”另外他指出,为了与年轻世代衔接,茶改场也推出袋茶、风味轮等,渐渐的让地方跟年轻世代结合,再进行形象的调整、塑造,让喝茶变成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品味,或者营造出一种氛围,朝向年轻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扭转“茶是老人在喝”的刻板印象。

听声辨味、茶饮新品 带民众深入体验台茶

茶改场于5月26、27日,在位于杨梅的场区举办120周年场庆,展馆包括主会场区、调饮展演区、次世代健康茶饮区、茶业展示馆、创新科技区、智能制茶与电动农机展示区、水土保持教室及台湾特色茶推广区等,希望让民众深入体验台湾茶的独特之美,不只看到台湾茶产业传统历史脉络演进发展,也可了解近年来茶改场在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意的努力成果。

茶改场表示,主会场区的重要展示项目“曲水流觞”是邀请该场特级评茶师对台湾特色茶品质特色进行诠释,让更多民众了解台茶之独特奥妙之处;“听声辨味识好茶”、“茶彩绘”及“粽茶趣”等茶产品游戏区,则适合亲子共同体验茶叶多元乐趣;次世代健康茶饮区展示了茶饮界最新常温高压茶及速萃茶产品,提供来宾品茗;创新科技区则有沉浸式全息浮空教育体验,让参访者透过影片悠游特色茶区;台湾特色茶推广区邀来台湾各特色茶区的青农分享好茶,该区并介绍茶改场独创的茶叶风味轮,让现场参与民众轻松品饮体验方式来认识台湾茶。◇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